

|
猪蛔虫病是由蛔科(Ascaridae)蛔属(Ascaris)的猪蛔虫(A.suum)寄生于猪的小肠所引起的一种线虫病。 【病原形态】 猪蛔虫是一种大型线虫。活虫体呈淡红色或淡黄色,死后呈苍白色。近似圆柱形。前端有三个唇片:一片背唇较大,两片腹唇较小,排列成品字形。背唇外缘两侧各有一个大乳突,两腹唇外缘内侧各有一个大乳突,外侧各有一个小乳突。三个唇片的内缘各有一排小齿。唇之间为口腔。口腔后为大食道,呈圆柱形。 雄虫比雌虫小,体长15~25cm,宽约3mm。尾端向腹面弯曲,形似钓鱼钩。泄殖腔开口距尾端较近。有2根等长的交合刺,长约2~2.5mm。无引器。肛前和肛后有许多性乳突。雌虫长20~40cm,宽约5mm。虫体较直,尾端稍钝。生殖器官为双管型。两条子宫合为一个短小的阴道。阴门开口于虫体前1/3与中1/3交界处附近的腹面中线上。肛门距虫体末端较近。 受精卵和未受精卵的形态有所不同。受精卵为短椭圆形,大小为50~75μm×40~80μm,黄褐色。卵壳厚,由四层组成,最外一层为凹凸不平的蛋白膜,内为真膜,再内为卵黄膜。随粪便刚排出的虫卵,内含一个圆形卵细胞,卵细胞与卵壳之间的两端形成新月形空隙。 未受精卵较受精卵狭长,平均大小为90μm×40μm。多数没有蛋白质膜,或蛋白质膜很薄,且不规则。整个卵壳较薄,内容物为很多油滴状的卵黄颗粒和空泡。 【生活史】 蛔虫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刚产出的虫卵属单细胞期,随宿主粪便排至外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氧气充足的环境中开始发育,如在28~30℃时,经10天左右即可在卵壳内发育形成第一期幼虫。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和一次蜕皮,变为第二期幼虫,仍在卵壳内。再经过3~5周的成熟过程,才能达到感染性虫卵阶段。 [视频:虫卵发育] 感染性虫卵被猪吞食后,在小肠内孵化。两小时内,多数幼虫随血液通过门静脉到达肝脏。少数随肠淋巴液进入乳糜管,到达肠系膜淋巴结。此后它们钻出淋巴结,由腹腔钻入肝脏;或者由腹腔再入门静脉进入肝脏。一般在感染后9~10h,最多1~2天内,幼虫可以出现于肝脏。大约在感染后4~5天,幼虫在肝内进行第二次蜕皮变为第三期幼虫。又随血液经肝静脉、后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动脉到肺部毛细血管,并穿破毛细血管进入肺泡。一般在感染后6~8天,在肺泡内即可发现少数第三期幼虫,感染后第9天达最多,直至第12天还有幼虫进入肺泡。凡不能到达肺脏而误入其他组织器官的幼虫,都不能继续发育。幼虫在肺内经5~6天,进行第三次蜕皮,生长迅速,可比初进入时增大5~10倍,已能用肉眼看到。第四期幼虫离开肺泡,进入细支气管和支气管,再上行到气管,随粘液到达咽部,再经食道、胃返回小肠。大约在感染后21~29天进行第四次蜕皮。逐渐长大,变为成虫(雄虫和雌虫)。自感染性虫卵被猪吞食,到达猪小肠内发育为成虫,约需2~2.5个月。猪蛔虫生活在猪的小肠内,以粘膜表层物质及肠内容物为食。在宿主体内寄生7~10个月后,即自行随粪便排出。如果宿主不再感染,大约第12~15个月,可将蛔虫排尽。 [视频:猪蛔虫生活史] 【流行病学】 猪蛔虫病流行甚广,特别是仔猪蛔虫病,几乎到处都有。主要原因是: 2.蛔虫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从检查粪便中的虫卵数估计,每条雌虫每天平均可产卵10~20万个,产卵旺盛时期每天可达100~200万个,每条雌虫一生可产卵3000万个。因此,有蛔虫感染的猪场,地面受虫卵污染的情况十分严重。 3.虫卵对各种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很强。猪蛔虫卵具有四层卵膜,内膜能保护胚胎不受外界各种化学物质的侵蚀;中间两层有隔水作用,能保持内部不受干燥影响;外层有阻止紫外线透过的作用,且对外界其他不良环境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加之虫卵的全部发育过程都在卵壳内进行,使胚胎和幼虫得到了庇护。这就大大增加了感染性虫卵在自然界的累积。 猪蛔虫卵一般在疏松湿润的土中可以生存2~5年之久;但在热带砂土表层3cm范围内,在夏季阳光直射下,由于高温和干燥的作用,可在一日或数日死亡。一般只有在粪便表面的虫卵才能发育;粪块内的虫卵,因为缺氧,不能发育,但能长期存活。蛔虫卵对各种化学药品也有很强的抵抗力。在2%福尔马林中,虫卵可以正常发育。对硫酸与硝酸溶液和苛性钠溶液的抵抗力也很强。一般必须用60℃以上的3%~5%热碱水,20%~30%热草木灰水或新鲜石灰才能杀死蛔虫卵。
蛔虫过多而阻塞肠道时,病猪表现疝痛,有的可能发生肠破裂而死亡。 [视频]胆道蛔虫症也经常发生,开始时拉稀,体温升高,食欲废绝,腹部剧痛,多经6~8天死亡。6月龄以上的猪,如寄生数量不多,营养良好,可不引起明显症状。但大多数因胃肠机能遭受破坏,常有食欲不振、磨牙和生长缓慢等现象。 猪蛔虫病的临床表现,一般以3~6个月的仔猪比较严重;成年猪往往有较强的免疫力,能忍受一定数量的虫体侵害,而不呈现明显的症状,但却是本病的传染源。 【病理变化】 初期有肺炎病变,肺组织致密,表面有大量出血斑点。肝、肺和支气管等处可发现大量幼虫(用幼虫分离法处理后)。成虫少量寄生时没有可见病变,寄生多时可见有卡他性炎症、出血或溃疡。肠破裂时,可见有腹膜炎和腹腔内出血。因胆道蛔虫症而死亡的病猪,可发现蛔虫钻入胆道,使胆管阻塞。病程较长的,有化脓性胆管炎或胆管破裂,胆汁外流,胆囊内胆汁减少,肝脏黄染和变硬等病变。 【诊断】 生前诊断采用直接涂片法或漂浮集卵法检查虫卵。死后剖检时,须在小肠中发现虫体和相应的病变;但蛔虫是否为直接的致死原因,须根据虫体数量、病变程度、生前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以及有否其他原发或继发的疾病作综合判断。 【治疗】 一般采用下列药物进行治疗: 【预防】 1.定期按计划驱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