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parasuisHP)病也叫革拉泽氏病,(Glasser)是一种严重危害乳猪和保育猪的传染病。近年来在规模化工厂化生产的猪场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成为乳猪断奶成活率和保育猪育成率障碍性因素,特别是在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圆环病毒2型感染以后,总是伴随着副猪嗜血杆菌的感染,是圆环病毒2型的影子。据湖北、河南、山东、湖南等27个大猪场不完全统计,该病引起的死亡率达7.8%,致残率达10%,一些新发病的猪场疫病表现得更加猛烈,损失更大,由于该病缺乏有效的治疗办法,临床上多种抗生素的使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在生产上很棘手。正确认识该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就能有效地降低本病的发生并减少损失。根据现有资料,本文拟对副猪嗜血杆菌病作一综合性概述。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现 1910年,研究者在患有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的病猪的渗出液中发现了这种革兰氏阴性细菌,第一次报道它是该症状疾病的病原。 副猪嗜血杆菌分为15个血清型,还有20%以上的分离株不能分型。各血清型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极大的差异,其中血清1型、5型、10型、12型、13型、14型毒力最强,感染动物常急性发生;血清2型、4型、8型、15型为中等毒力,患猪死亡率低,但出现败血症状,生长迟滞;3血型、6血型、7血型、9血型、11血型感染猪后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在中国、日本、法国、美国、西班牙、加拿大,以血清4型为优势型,血清5型也经常分离到。澳大利亚和丹麦流行的是血清5型和13型。 (3)垫料的管理在控制球虫病上具有重要意义,垫料的管理不可忽视,其总的要求是:松、干、薄。 (4)高密度饲养是一种不良致病因素,当密度过大,鸡舍内空气较差,球虫病的发病率较高。 (5)网上饲养感染球虫病的机会是极低的。 饲料因素 饲料中的各种抗营养因子,如单植酸、宁酸、棉酚和抗胰蛋白酶等,饲料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K缺乏,限制饲养,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等都使球虫病的发生率提高。优质全价饲料能提高机体对球虫病的抵抗能力,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饲料组分在控制球虫病上具有重要意义,饲喂粗沙子、颗粒饲料及粗纤维饲料也会降低球虫发病率。(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