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感染引起的严重危害猪场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有O型、A型、C型、SAT1型(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Asia1型(亚洲1型)等7个血清型。各型与各型之间无相互免疫关系,但引起的临床症状基本相同。瘦肉型猪较为易感。成年猪感染口蹄疫病毒的死亡率不超过5%,但新生仔猪往往因引发胸肌炎而死亡,死亡率可高达80%。由于口蹄疫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转播途径复杂,病原多型易变等特点,因而不易根除。该病流行性大、传染快、发病率高,在集约化猪场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常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较常发生。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比较强,给养猪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被国际兽疫局和国际粮农组织列为A类疫病中的第一号烈性传染病.各国也将该病列入法定传染病并积极防制和消灭。 猪场口蹄疫病的防制应通过封闭猪场、消毒、免疫等综合性的生物安全措施来实施。 1、实施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杜绝外界疫源的传入。 (2)不从口蹄疫疫区和受威胁地区购买种猪和商品猪苗。 2、消毒 消毒工作能减轻外界病原对猪群的压力,免疫工作中疫苗效力的充分发挥,需要清洁卫生、消毒工作为基础,在存在口蹄疫强毒而且污染严重的猪场,即使是质量优良的口蹄疫高效(浓缩)疫苗,使用效果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特别近年来疫情较复杂,口蹄疫病原多型易变,疫苗的效果有时不很理想,更应重视消毒工作。口蹄疫病毒对酸性消毒剂很敏感,当环境的PH值达到3-5时,病毒核酸迅速裂解而丧失其感染力。猪场应选用通过兽药GMP认证的厂家生产的新型酸性消毒药物,如"复合醛"、过氧乙酸等,每周对猪群和猪场环境进行消毒。 各场应根据猪群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制定符合本场实际免疫程序。使用O型口蹄疫灭活浓缩疫苗进行免疫注射。口蹄疫免疫的成败取决于疫苗的质量,制苗毒株与流行毒株之间的差异程度以及正确的免疫程序。正常情况下猪场可参考应用以下免疫程序: (1)种公猪每年接种浓缩疫苗3次,每次间隔4个月,耳后肌肉注射疫苗3毫升/头。 (2)后备公、母猪在配种前间隔30天免疫两次,每次肌肉注射3毫升/头。 (3)经产母猪配种前接种浓缩苗3毫升/头,分娩前1个月再次接种浓缩苗3毫升/头,确保母猪产后乳汁内的母源抗体水平达到1:1024以上,哺乳和保育仔猪对五号病有较强抵抗力。 (4)仔猪和生长育成猪 在保育舍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不严重的情况下,可在断奶后10-15天首免,耳号肌肉注射高效苗2ml/头。如果保育舍病患较严重,仔猪可在断奶后65~70天龄注射浓缩苗2毫升/头,110~115天龄再注射3毫升/头,商品猪出栏前25-30天又再注射3毫升/头,预防运输途中或在屠宰场时染病。
4.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提高猪群对疫病的抵抗力,可使用腾骏“抗疫键”等效果较好的中药类制剂。 (1)免疫接种 当猪场发生疫情或周边环境出现口蹄疫疫情严重威胁到猪场安全的情况下,全场各年龄段猪群紧急接种口蹄疫高效苗,接种份量应加倍, 当分娩舍发生口蹄疫病时,哺乳仔猪肌内或皮下接种康复猪(发病28天以上,60天以内的的康复猪采血)康复血清2~3毫升/头以防哺乳仔猪感染死亡。 (2)消毒 立即严格封锁疫场,发病期间禁止向外出售任何猪只。本生产线饲养员各就各位,不得到其它猪舍工作(串仓),并立即使用对病毒效果较好的消毒剂对猪舍、猪群、生产区内的主要通道进行严格消毒,可用“复合醛”、“活性氯”、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如果是复合醛,可按1:200的比例稀释,每天对疫区及疫区附近外部环境进行6次严格消毒,并安排两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猪舍外围的消毒工作。猪场生活管理区每日消毒1次。 (3)加强疫区猪群的护理工作 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2种不同抗生素,另外在饮水中加抗病毒药,可在每吨饲料中添加“加康” 6、口蹄疫疫苗注射后应激反应的控制 参考文献:陈健雄《猪场五号病的有效防制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