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伪狂犬病
  • 发布时间:2008-11-20 16:15:54 来源:香猪-天津香猪|北京香猪|河北香猪|香猪养殖|香猪价格|香猪批发|香猪网|山东香猪
  • 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感染猪的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新生仔猪表现神经症状,还可侵害消化系。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症状,无奇痒。本病也可以发生于其他家畜和野生动物。
    伪狂犬病(PR)在1813年发生于美国的牛群中,1902年Aujeszky证明为病毒引起,故名Aujeszky disease,1934年Sabin和Wright确定本病病原为疱疹病毒。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近年报道,猪、牛及绵羊发生本病逐年增加。我国也有本病的报道,尤其是猪的感染率和发病有扩大蔓延趋势。
    病原   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属于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疱疹病毒亚科。病毒完整粒子呈圆形,直径为150~180nm,核衣壳直径为105~110nm,有囊膜和纤突。基因组为线状双股DNA。PRV的毒力是由几种基因协同控制,主要有gE、gD、gI和TK基因。发现TK基因一旦灭活,则PRV TK缺失变异株对宿主毒力将丧失或明显降低。因此,PRV基因工程疫苗株都是缺失以下一种或同时缺失几种基因,如gE、gC、gG和TK。糖蛋白gE、gC和gD在病毒免疫诱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PR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毒株间存在差异。病毒能在鸡胚及多种动物细胞培养上生长繁殖,产生核内包涵体。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猪舍能存活1个多月,在肉中可存活5周以上。一般常用的消毒药都有效。
    流行病学   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不少学者认为,其他动物感染本病与接触猪、鼠有关,所以猪也是主要病毒贮主。
    健猪与病猪、带毒猪直接接触可感染本病。犬、猫常因吃病鼠、病猪内脏经消化道感染。鼠可因吃进病猪肉而感染。本病亦可经皮肤伤口传染,如猪感染本病后其鼻分泌物中有病毒,此时如用病猪鼻盘摩擦兔皮肤伤面即可使之感染而发病,也可以由空气传播。猪配种时可传染本病。母猪感染本病后6~7d乳中有病毒,持续3~5d,乳猪可因吃奶而感染本病。妊娠母猪感染本病时,常可侵及子宫内的胎儿。牛常接触猪、鼠而得病。感染发病后几乎100%死亡,以往认为病牛本身不传染给其他牛,现在认为牛也可传染给牛和猪。
    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随着日龄增长而下降,断乳后的仔猪多不发病。
    发病机理   猪自然感染本病的传播途径是经鼻道与口腔。病毒侵入体内18h后,便在扁桃体、咽黏膜增殖,再经嗅神经、三叉神经和吞咽神经的神经鞘淋巴到达脊髓和脑。病毒亦可由鼻耳咽黏膜经呼吸道侵入肺泡。血液中病毒呈间歇性出现,滴度低,难于测出,但病毒可经血液到达全身各部位。
    病畜在病毒血症之后,常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呈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神经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皮肤的感觉过敏(特别是牛、羊),发生不可耐受的发痒。脑脊髓发炎后,可引起神经(特别是舌、咽神经)的麻痹。如病程较长,则可能继发呼吸、消化器官的病变。
    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3~6d,短者36h,长达1Od。临床症状随年龄增长有差异。2周龄以内哺乳仔猪,病初发热,呕吐、下痢、厌食、精神不振,有的见眼球上翻,视力减退,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继而出现神经症状,发抖,共济失调,间歇性痉挛,后躯麻痹,作前进或后退转动,倒地四肢划动。常伴有癫痫样发作或昏睡,触摸时肌肉抽搐,最后衰竭而死亡。
    3~4周龄猪主要症状同上,病程略长,多便秘,病死率可达40%~60%。部分耐过猪常有后遗症,如偏瘫和发育受阻。2月龄以上猪,症状轻微或隐性感染,表现一过性发热,咳嗽,便秘,有的病猪呕吐,多在3~4d恢复。如出现体温继续升高,病猪又出现神经症状,震颤、共济失调,头向上抬,背拱起,倒地后四肢痉挛,间歇性发作。
    怀孕母猪表现为咳嗽、发热、精神不振。随着发生流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这些弱仔猪1~2d内出现呕吐和腹泻,运动失调,痉挛,角弓反张,通常在24-36h内死亡。
    病变   一般无特征性病变。如有神经症状,脑膜明显充血,出血和水肿,脑脊髓液增多。扁桃体、肝和脾均有散在白色坏死点。肺水肿、有小叶性间质性肺炎、胃黏膜有卡他性炎症、胃底黏膜出血。流产胎儿的脑和臀部皮肤出血点,肾和心肌出血,肝和脾有灰白色坏死灶。
    组织变化见中枢神经系统呈弥漫性非化脓性脑膜炎,有明显血管套和胶质细胞坏死。在鼻咽黏膜,脾和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内有核包涵体。
    诊断  根据病畜临床症状,以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可初步诊断为本病。确诊本病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可采取病患部水肿液、侵入部的神经干、脊髓以及脑组织,接种兔以分离病毒,接种兔常出现典型奇痒症状后死亡。亦可接种小鼠,但小鼠不如兔敏感。病料亦可直接接种猪肾或鸡胚细胞,可产生典型的病变。分离出的病毒再用已知血清作病毒中和试验以确诊本病。
    另外,取自然病例的病料如脑或扁桃体的压片或冰冻切片,用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常可于神经节细胞的胞浆及核内产生荧光,几小时即可获得可靠结果。
    猪感染本病经常呈隐性经过,因此诊断要依靠血清学方法,包括血清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及酶联免疫测定等。其中血清中和试验最灵敏,假阳性少。
    本病应与李氏杆菌病、猪脑脊髓炎、狂犬病等相区别。
    防制   本病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紧急情况下用高免血清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消灭鼠类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现公认猪为重要带毒者,因此要严格牛、猪分开饲养。此外,对猪群进行血清中和试验,检出阳性猪进行隔离,以后淘汰。这种检疫间隔3~4周反复进行,直到两次试验全部阴性为止。另外一种方式培育健康幼猪,在断奶后尽快分开隔离饲养,到16周龄进行血清学检查(此时母源抗体转阴),所有阳性猪淘汰,把阴性猪集中饲养,最终建立新无病猪群。
    美国从1989年制定10年控制和扑灭本病工作计划,分五个阶段实施:①准备阶段,制定执行计划和工作安排。②对感染猪进行抗体普查,对阳性猪采取控制和净化措施。③对感染猪的确诊和强制扑灭,PR流行控制在10%以下。④继续严密监控,必须达到1年内不出现新的PR感染猪群,这阶段严禁使用疫苗。⑤建立无PR阶段。
    缺失编码糖蛋白基因,免疫动物后不能检测到抗缺失糖蛋白抗体,相反野毒感染动物后却能检测到抗所有病毒糖蛋白的抗体,应用相应血清学鉴别诊断方法gE-ELISA、gC-ELISA、gC一ELISA就能区分疫苗接种和野毒感染动物,所以美国和欧洲正在应用PRV基因工程缺失疫苗和相应配套血清学鉴别诊断方法进行PR根除计划。
    目前PR弱毒苗、弱毒灭活苗、野毒灭活苗及基因缺失苗(缺失gE糖蛋白的基因工程苗已成为世界首选使用的疫苗)已研制成功,在许多流行地区应用,能有效减缓猪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大大降低病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但靠疫苗接种不能消灭本病。一般无本病猪场禁用疫苗。研究证明,当猪同时接种两种不同的基因缺失疫苗后,病毒会发生基因重组现象,这应引起注意。因此在同一个动物体中只准使用一种基因缺失苗,以避免疫苗毒株间的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