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病曾称为血痢、黏液出血性下痢或弧菌性痢疾,现称为猪痢疾。猪痢疾是由致病性猪病疾蛇形螺旋体引起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有的发展为纤维素坏死性炎症,临床表现为黏液性或黏液出血性下痢。 Whiting(1921)首本报道本病,1971年才确定本病的病原体为猪痢疾蛇形螺旋体,目前本病已遍及世界主要养猪国家。我国于1978年由美国进口种猪发现本病,上海市畜牧兽医研究所经临床观察,粪便及大肠黏膜检查、病原分离培养、动物接种等确诊为猪痢疾。20世纪80年代后,疫情迅速扩大,涉及全国却多个省市,由于采取综合防治措施,20世纪90年代后本病得到有效控制。 病原 本病的病原体为猪痢疾蛇形螺旋体(Serpulina hyodysenteriae),属于蛇形螺旋体属成员,存在于猪的病变肠段黏膜、肠内容物及粪便中。蛇形螺旋体有4~6个弯曲,两端尖锐,呈缓慢旋转的螺丝线状。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较活泼,以长轴为中心旋转运动,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壁与外膜之间有7~9条轴丝。革兰氏染色阴性,苯胺染料或姬姆萨染液着色良好,组织切片以镀银染色更好。 本菌为严格厌氧菌,对培养基要求严格,一般常用酪蛋白膜酶消化大豆鲜血琼脂或酶蛋白胰酶大豆汤培养基在一个大气压80%H2(或无氧N2)、20%C02以钯为催化剂的厌氧罐内,在37~42℃培养6d,在鲜血琼脂上可见明显的β型溶血,在溶血带的边缘,有云雾状薄层生长物或针尖状透明菌落。试验证明,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在结肠、盲肠的致病性不依赖于其他微生物,但肠内固有厌氧微生物可协助本菌定居必要条件和导致病变严重,所以用本菌口服感染无菌猪则不发生症状和病变。本菌菌体含有两种抗原成分,一种为蛋白质抗原,为种特异性抗原,可与猪病疾蛇形螺旋体的抗体发生沉淀反应,而不与其他动物蛇形螺旋体抗体发生反应;另一种为脂多糖抗原,是型特异性抗原,可用琼扩试验将本菌分为4个血清型。 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粪便中5℃存活61d,25℃7d,在土壤中4℃能存活102d,-80℃存活10a以上。对消毒药抵抗力不强,普通浓度的过氧乙酸、来苏儿和氢氧化钠均能迅速将其杀死。 流行病学 猪痢疾在自然流行中仅引起猪发病。各种年龄的猪和不同品种猪均易感,但7~12周龄的小猪发生较多。小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比大猪高。但一般认为发病率约75%,病死率5%~25%。 病猪或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康复猪带菌可长达数月,经常从粪便中排出大量菌体,污染周围环境、饲料、饮水或经饲养员、用具、运输工具的携带而传播。本病的传染途径是经消化道,健康猪吃下污染的饲料、饮水而感染。运输、拥挤、寒冷、过热,或环境卫生不良等诱因都是本病发生的应激因素。 据报告,狗、鸟经口感染后13d和8h在粪便中仍有菌体排出。苍蝇至少带菌4h,小鼠为100多夭。不少国家报道,猪痢疾流行原因是引进带菌猪所致。但本病的暴发也见于没有购入新猪历史的猪群,可通过传播媒介引起间接传播。本病流行无季节性。 本病流行经过比较缓慢,持续时间较长,且可反复发病。本病往往先在一个猪舍开始发生几头,以后逐渐蔓延开来。在较大的猪群流行时,常常拖延达几个月,直到出售时仍有猪只发病。 症状 潜伏期3d至2个月以上。自然感染多为1~2周。 最急性病例往往突然死亡,随后出现病猪,病初精神稍差,食欲减少,粪便变软,表面附有条状黏液。以后迅速下痢,粪便黄色柔软或水样。重病例在1~2d间粪便充满血液和黏液。在出现下病的同时,腹痛,体温稍高,维持数天,以后下降至常温,死前体温降至常温以下。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猪精神沉郁,体重减轻,渴欲增加,粪便恶臭带有血液、黏液和坏死上皮组织碎片。病猪迅速消瘦,弓腰缩腹,起立无力,极度衰弱,最后死亡。病程约1周。 亚急性和慢性病例病情较轻。下痢,黏液及坏死组织碎片较多,血液较少,病期较长。进行性消瘦,生长迟滞。不少病例能自然康复,但在一定的间隔时间内,部分病例可能复发甚至死亡。病程为1个月以上。 本病主要由于大肠病变导致黏膜吸收机能障碍,使体液和电解质平衡失调,发生进行性脱水、酸中毒和高血钾,这可能是死亡原因。 病变 病变局限于大肠、回盲结合处。大肠黏膜肿胀,并覆盖着黏液和带血块的纤维素。大肠内容物软至稀薄,并混有黏液、血液和组织碎片。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时,黏膜表面坏死,形成假膜;有时黏膜上只有散在成片的薄而密集的纤维素。剥去假膜露出浅表靡烂面。其他脏器无明显病变。 组织学变化:在早期病例,黏膜上皮与固有层分离,微血管外露而发生灶性坏死。当病变进一步发展时,肠黏膜表层细胞坏死,黏膜完整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并形成假膜。在固有层内有多量炎性细胞浸润,肠腺上皮细胞不同程度变性、萎缩和坏死。黏膜表层及腺窝内可见数量不一的猪痢疾蛇形螺旋体,但以急性期数量较多,有时密集呈网状。病理反应局限于黏膜层,一般不超过黏膜下层,其他各层保持相对完整性。 诊断 根据本病具有特征性流行规律、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的特点可以作出初步诊断。一般取急性病例的猪粪便和肠黏膜制成涂片染色,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见有3~5条/视野蛇形螺旋体,可以作定性诊断依据。但确诊还需从结肠黏膜和粪便中分离和鉴定致病性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分离本菌多采用酷蛋白膜酶消化大豆琼脂,加入5%~10%牛或马血液,以及壮观霉素4∞IAgfnd,在38~42℃培养,每隔2d检查一次,当培养基出现无菌落R溶血区即表明有本菌生长,经继代分离培养,一般经2~4代后即可纯化。进一步鉴定,做肠致病性试验(口服感染试验猪和结肠结扎试验),若有50%的感染猪发病,即表示该菌株有致病性。结扎肠段接种菌悬液,经48~72h扑杀,见肠段内渗出液增多,内含黏液、纤维素和血液,肠黏膜肿胀、充血、出血,抹片镜检有多量蛇形螺旋体,则可确定为致病性菌株,非致病性菌株肠段无上述变化。 血清学诊断方法有凝集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被动溶血试验、琼扩试验和ELSA等,比较实用的ELSA和凝集试验,主要用于猪群检疫和综合诊断。 类症鉴别:本病应注意与下列几种病进行鉴别。 沙门氏菌病:为败血症变化,在实质器官和淋巴结有出血或坏死,小肠内可发现黏膜病变,肠道深在性溃疡,都是沙门氏菌病的重要特性。确诊应根据大肠内有无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和从实质器官中分离出沙门氏菌来确定病性。 猪肠腺瘤(增生性肠炎):本病病变主要见于小肠,确诊在于增生性肠炎病变特点和肠上皮!内有唾液弯杆菌黏液亚种Campylobacter sputorum subsp mucosalis)菌体的存在。 另外,还应注意与猪瘟、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鞭虫、胃溃殇及其他胃肠出血与下病病的鉴别。 防制 至今尚无有效菌苗用于预防,因此控制本病主要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1.严禁从疫区引进生猪,必须引进时,应隔离检疫2个月。 2.猪场实行全进全出饲养制,进猪前应按消毒程序与要求对猪舍进行消毒,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舍内外干燥,防鼠灭鼠措施严格,粪便及时无害处理,饮水应加含氯消毒剂处理。 3.发病猪场最好全群淘汰,彻底清理和消毒,空舍2~3个月,再引进健康猪。有报告介绍,对病猪群采用药物防治,实行全进全出的单一饲养制,结合清除粪便、消毒、干燥及隔离等措施,可以控制甚至净化猪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