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仔猪副嗜血杆菌病和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的治疗.
  • 发布时间:2008-11-20 22:58:44 来源:香猪-天津香猪|北京香猪|河北香猪|香猪养殖|香猪价格|香猪批发|香猪网|山东香猪
  • 导读: 副猪嗜血杆菌( Haemophilus parasuis , Hps ) 是猪格拉泽氏病( Glasser's disease ) 的病原体, 感染猪表现为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脑膜炎等。近年来, 随着我国规模化、集约化猪场的发展, 副猪嗜血杆菌已出现流行趋势, 在临床上常容易继发或混合感染其他疾病, 已逐渐成为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疾病。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等多种动物和人的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组织液及脑脊液中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 在目前养猪业中原发性的一般少见, 而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多见, 当前在临床上常见猪瘟猪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蓝耳病及副猪嗜血杆菌病等与附红细胞病混合发生或继发感染, 使病情复杂化。特别是在饲养管理不当或应激条件存在时很容易发病, 在广大农村养猪户中由于缺乏兽医技术, 免疫不科学, 出现该病与其他疫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的病例更为多见。本文以一起典型的附红细胞体病与副猪嗜血杆菌病混合感染为案例, 给出了有效的治疗方案。
          副猪嗜血杆菌( Haemophilus parasuis , Hps ) 是猪格拉泽氏病 ( Glasser's disease ) 的病原体, 感染猪表现为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脑膜炎等。近年来, 随着我国规模化、集约化猪场的发展, 副猪嗜血杆菌已出现流行趋势, 在临床上常容易继发或混合感染其他疾病, 已逐渐成为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疾病。湖南省永州市某猪场 20- 50 日龄左右的哺乳仔猪保育猪, 发生了以高热稽留、皮肤发红、呼吸困难、关节肿胀、黄疸、贫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疾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结合实验室诊断和临床治疗效果, 确诊为仔猪副嗜血杆菌病和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现报告如下:
          发病情况与流行学调查主要发生20- 50 日龄左右的哺乳仔猪和保育猪。
          急性发病的猪只临床表现高热、共济失调、少部分突然死亡, 往往来不及治疗, 死亡率很高。慢性感染发病的仔猪生长迟滞、贫血、黄疸、关节肿胀、消瘦。到了35 日龄还不能断奶, 且大多数仔猪为弱仔和僵猪。哺乳母猪因仔猪的食欲下降或不食造成母猪的泌乳功能减退、乳腺萎缩而少乳或无乳, 最终仔猪因长期饥饿, 引起营养不良而衰竭死亡。而1- 10 日龄左右的仔猪很少受到侵害或无临床症状表现。发病后用氟本尼考、阿莫西林等药物进行治疗和预防, 均效果不明显。从8 月16 日发病至9 月 20 日病情完全控制, 历时34d , 546 头杜长大三元商品猪中有437 头发病, 发病率8 0 % , 死亡97 头, 死亡率为22 . 1 % 。临床症状急性型表现为体温41 . 5 ℃ 左右, 全身发紫, 指压褪色、颤抖、共济失调、侧卧、可视粘膜发绀; 吃奶正常的仔猪突然发病、死亡迅速, 有时来不及治疗, 死后口鼻流血。
         亚急性型表现为体温 40 . 5 ℃ ~ 41 ℃ ; 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畏寒, 打堆而卧, 昏睡不醒, 咳嗽、喘气、呈腹式呼吸、关节肿胀、跛行、便秘、转圈或不愿站立; 有的病猪表现两后肢麻痹、卧地不起、全身肌肉颤抖; 耳朵及四肢发红, 后逐渐弥漫全身; 眼结膜发炎、大多数出现呼吸窘迫引起死亡。
          慢性型表现为体温39 ℃ ~40 ℃ ; 少食或不吃奶; 两眼深陷或一侧流泪; 两耳、胸前、腹下及四肢发绀, 可视粘膜苍白, 有轻度黄染; 被毛粗乱、干咳、呼吸深而长; 两前肢呈关节炎症状, 抬举困难或站立不稳; 粪便呈棕红色或黄色; 反应迟钝, 逐渐消瘦, 最后因营养不良、贫血、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典型心包积水和纤维素渗出性肺炎特征性病理变化, 损伤部位可见浆液性或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血液稀薄、色淡、血液凝固不良; 皮下组织水肿、黄疸、肌肉苍白; 淋巴结水肿, 特别是腹股沟结淋巴结严重肿大。胸腔、腹腔有大量的淡黄色积液; 肺脏水肿、出血或呈虾肉样病变; 心包积水、心外膜出血; 肝肿大变性、出血、黄染、表面有轻微黄色条纹或白色病灶; 肾呈暗黑色; 脾肿大、质地柔软、边缘增厚; 胆囊鼓胀、胆汗浓稠; 肠粘膜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变化。诊断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取肺病变组织、心血、腹膜和胸水划线接种 TSA 平板。置37 ℃ 的CO2 培养箱培养36h ~ 48h , 进行细菌分离培养, 肺脏和心血划线接种的平板上出现无色、透明、边缘整齐的小菌落, 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感染。
           药敏试验: 将TSB 纯培养物, 吸取0 . 2mL 均匀的涂布在TSA 平板上, 再把圆形的药敏试纸按一定的比例贴在TSA 平板上, 置37 ℃ 的CO2 培养箱中培养48 h , 观察结果。结果表明分离株对氟喹诺酮类, 如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 以及头孢菌素药物敏感, 药敏试验头孢噻呋为高敏药物。但对红霉素、壮观霉素和洁霉素有抵抗力。血片染色: 血涂片用姬姆萨染色, 放在油镜暗视野下检查发现多数红细胞边缘不整齐、变形, 表面及血浆中有多种形态的染成粉红色或紫红色的闪光虫体, 这可诊断血液中有附红细胞体感染。
          综合防制措施治疗措施速解灵: 0 . 5ml/ 头, 肌肉注射, 一天一次, 连用3d 。贝尼尔: 5- 10mg/ kg , 深部肌肉注射, 1 天1 次, 连用3 天~ 5 天。 10 % 富来血1 . 5ml/ 头; 复合VB 2ml/ 头, 一天一次, 连用3d 。饲料中添加洛克沙生50ppm , 或阿散酸 ( 对氨苯胂酸) 100ppm , 连续使用 15 天。对重症猪只: 发病猪治疗难度较大, 可使用头孢拉啶或氟甲砜霉素针剂进行治疗, 饮水中同时添加 “ 安泰”1500g/ T , 有一定效果。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和兽医的卫生防疫工作; 增设、改善通风设施, 减少氨气等有害气体的排放, 净化栏舍空气; 减少各种应激, 消除诱因。对猪舍及周围的环境、道路、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和消毒。用复合醛按1 :500 的浓度进行地面和空气消毒, 三天一次。将该产房分成几个小单元, 实行“ 全进全出制”。免疫: 使用疫苗是预防猪副嗜血杆菌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初产猪产前40 天一免, 产前20 天二免, 以后每次产前30 天免疫一次就行了。对哺乳母猪的产前、产后7 天, 用强力霉素300g/ T+ 加康 500g/ T+ 洛克沙胂80g/ T 拌料, 预防母猪继发感染。仔猪: 仔猪出生后1 天、7 天、 14 天、28 天肌肉注射头孢拉啶或头孢噻呋钠进行四针保健可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对场内的老鼠、苍蝇、猪体上的蚧螨进行杀灭, 切除病源传播。
          讨论与小结  副猪嗜血杆菌是猪格拉泽氏病的病原体。近年来, 随着我国规模化、集约化猪场的发展, 副猪嗜血杆菌已出现流行趋势, 许多地区都有该病发生的报道, 是目前影响养猪业的典型细菌性疾病。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关节炎、咳嗽、消瘦、被毛粗乱, 主要侵害2 ~ 4 周龄的猪只。由于感染或潜伏感染副嗜血杆菌的病猪, 容易造成免疫失败, 因而导致其他疾病在猪场混合感染流行, 使猪场疾病复杂化。由于副猪嗜血杆菌十分娇嫩, 在做实验室细菌分离培养时, 病料必须是新鲜、没有被抗菌素干扰的才能有效进行。该场发生的就是一起典型的附红细胞体病与副猪嗜血杆菌病混合感染, 在首先控制住了副猪嗜血杆菌病后, 附红细胞体病也很快得到了有效控制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等多种动物和人的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组织液及脑脊液中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 又称“ 猪红皮病”。
             临床上以发热、皮肤发红、贫血、黄疸, 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为特征。在目前养猪业中原发性的一般少见, 而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多见, 当前在临床上常见猪瘟、猪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蓝耳病及副猪嗜血杆菌病等与附红细胞病混合发生或继发感染, 使病情复杂化。特别是在饲养管理不当或应激条件存在时很容易发病, 在广大农村养猪户中由于缺乏兽医技术, 免疫不科学, 出现该病与其他疫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的病例更为多见。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 副猪嗜血杆菌病在我国各地猪场引起的感染发病已很普遍了。由于饲养技术管理不当, 使得该病日趋流行, 危害日渐严重。因此该场的饲养管理不到位, 生物安全措施不得力, 通风设施落后导致通风不良等因素是造成本次发病的主要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