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仔猪大肠杆菌病是肠道内大肠杆菌异常增殖,主要是病原性大肠杆菌及其所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一种疾病,是目前普遍发生的对仔猪生产危害较大的一种传染病。根据猪的生长期、病因和致病菌的致病性不同,可分为仔猪黄痢、白痢和水肿病。 1 诱发因素 1.1 母猪带茵:带菌母猪由粪便排出病原菌,散发于外界,污染母猪的乳头和皮肤,仔猪吮乳和舔母猪皮肤时,食入病菌而感染。这是仔猪黄痢的主要病因。 1.2 环境因素:仔猪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诱发或加重病情。如阴雨潮湿、天气寒冷、冷热不定、饲料突然改变以及母猪乳汁太浓或不足、圈场污秽等,加之10日龄以后仔猪的母源抗体已降至低水平,对各种应激因素的抵抗力下降,易诱发仔猪白痢。 1.3 缺硒、铁等矿物质:在缺硒地区或饲喂缺硒饲料,可引起仔猪水肿;仔猪缺铁,导致贫血,也可引起仔猪白痢或水肿病。 1.4 过早供给高蛋白饲料:仔猪断乳后的3周内是水肿病的易发期,此期间如果饲喂高蛋白饲料, 2.诊断要点 根据临床诊治基本可以做出判断,确诊需要实验室化验。2.1 仔猪黄痢 稀粪,含有小片凝乳,病猪精神沉郁,不吃奶,迅速消瘦、脱水,最后衰竭而死,死亡率高达70%~90%。病理剖检常见颈部、腹部皮下水肿,肠道臌胀,有多量黄色液状的内容物和气体,肠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以十二指肠最严重,空肠、回肠次之,肠系膜淋巴结有弥漫性小出血点,肝、肾有小的坏死灶。诊断时还应注意与仔猪红痢及传染性胃肠炎的区别,仔猪红痢以排出红色黏液性粪便为特征,剖检空肠呈红色、发硬,有特殊纹理。传染性胃肠炎发生于各种大小的猪只,腹泻严重,传染快,除仔猪外,一般死亡率较低。 2.2 仔猪白痢:也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一般发于l0~ 30日龄的仔猪,以10-20日龄最多,也较严重,1月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生,各窝仔猪的发病头数有多有少,发病率在30%-80%之问。临床上可见猪突然发生腹泻,以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的浆状、糊状粪便为特征。病猪先拉稀,2-3 d后粪便带血,有特殊的腥臭味,以后大便失禁,病程大多为5-6 d,死亡率为5%~l5%。病猪外表苍白、消瘦,脱水严重,肠壁菲薄、失去弹性,肠黏膜轻度充血潮红,肠道内容物多,呈水样或泡沫样。断奶后仔猪大肠杆菌病表现胃底有形状不规则较浅的溃疡,大肠中也有相似较小面积的病变,粪便黄褐色。在诊断时也应注意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区别。 2.3 水肿病:是仔猪的一种肠毒血症,一般呈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在呈地方性流行的猪群中发病率约为 10%-40% ,但各猪群、各时期有差异。主要发生于7-10 周龄的断奶仔猪,体况健壮、饲料中蛋白质含量高、生长快、品种优良的仔猪最为常见,一般见于春季和秋季,出生后感染了黄痢的仔猪及哺乳期的仔猪一般不发生该病。临床多见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或口流白沫,体温一般无明显变化,心跳疾速,病初呼吸快而浅,后来慢而深,常有便秘现象,继而后躯麻痹,呈犬坐姿势。水肿是该病的特征症状,常见于脸部、眼睑、结膜、齿龈,有时波及颈部和腹部的皮下,指压水肿部位有压痕,最后发生全身间歇性痉挛和呼吸困难而死亡,死亡率达 90%以上。主要病变是病变部位发生水肿,切开水肿部位常有大量透明或微带黄色液体流出;胃大弯贲门部水肿最明显,在胃的黏膜层和肌肉层之间呈胶胨样水肿;结肠及其肠系膜高度水肿,旱白色透明胶胨样;体表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诊断时应注意与有水肿变化的疾病相区别,猪瘟也有发生肠水肿的现象,猪丹毒有时也见有眼睑水肿,但这两种病发生于各种大小的猪,且以高热和败血症为主要变化。 3 防制措施由于仔猪大肠杆菌病诱因及传播渠道较多,加之目前尚无理想的疫苗,故应全面地分析生产状况、管理水平、建筑环境特点、外界疫情、病因及诱发因素等方面的情况,并依此制定较为周密、易于实施、行之有效的综合防制措施。 3.1 加强饲养管理 (量)改善母猪饲料质量。供给营养要全面,含蛋白质、矿物质和V ,促使母猪分泌更多更好的乳汁,以保证仔猪的营养需要。 ② 注意产房保温。可根据需要和条件采取以下方法:在圈舍的门和开放处用草帘和塑料薄膜封闭、堵塞风眼、用火炕取暖或在圈舍内生炉子、红外线保温、热水袋取暖等。 ⑧ 网上饲养仔猪。可明显减少仔猪患黄白痢,网上养猪仔猪排出粪便直接漏到网下,避免了因大肠杆菌污染的重复传染,猪网便于冲刷和消毒,猪栏内卫生环境好。 ④ 做好消毒卫生。母猪临产前对产房必须彻底清扫、冲洗、消毒,垫上干净垫草。把母猪全身刷洗干净,,特别是母猪乳头、乳房、胸腹部及后躯,在仔猪吃奶前,用0.1%高锰酸钾消毒,先挤掉几滴再放入仔猪哺乳。在分娩后头3 d,每天清扫产房,保持清洁干燥,此后每隔1周消毒1次。 ⑤ 仔猪要尽早吃到初乳。仔猪产出经体表擦干、断脐带后,应尽早吃上初乳,尤其在寒冷季节更应如此,必须保证最迟8 h内吃到初乳。并将弱小的初生仔猪,固定到前3对乳头,从而迅速获得母源抗体,增强抵抗力。 ⑥ 早期补料。仔猪7日龄起训练仔猪认料,以后对能采食饲料的仔猪补料。这样既可弥补母乳不足,促进仔猪生长,还可促进仔猪胃肠发育,增强消化功能。 ⑦ 过好断奶关。仔猪断奶后在原圈培育一段时间,做好饲料过渡, 由哺乳期所用饲料到断奶仔猪饲料要有10 d左右的过渡期。断奶当天饲料喂量降至前一天的70% ,经3 d恢复到断奶前1 d的饲料喂量。此后应根据仔猪的生长发育需要,逐渐增加仔猪的采食量,切不可突然加大饲喂量而吃得过饱。同时要在最初的3周内控制断奶仔猪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 3.2 疫苗接种:母猪在产前40 d和15 d各注射1次仔猪大肠埃希氏菌病三价灭活疫苗。仔猪14~18日龄时注射仔猪水肿病疫苗。近年来,使用一些对病原性大肠杆菌有竞争性抑制作用的基因工程苗,987P基因T程交流一 | l 苗、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以及K88.K99.987P三价基因工程苗,均取得了一定的预防效果。 3.3 药物预防:母猪产前1周和产后1周饲料中添加利高44,能显著提高母猪的采食量和产奶量,以清理母猪体内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仔猪出生后,由口腔滴人几滴庆大霉素,仔猪3日龄内注射牲血素,以补充铁和硒。当天气变化及断奶应激时,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等抗菌药物,这样既可防病,又能促长。可采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氟哌酸、恩诺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抗菌药物治疗。 3.4 微生态制剂预防:利用促菌生、乳康生、调痢生、 EM 原露等微生态制剂,调整肠道内菌群平衡,预防仔猪黄、白痢的发生,如与药用酵母同时服用,则效果更好。但在服用微生态制剂期间,不能服用抗菌药物。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停药后,给猪口服EM原露等微生态制剂,使其在消化道大量增殖,占据肠道黏膜上皮绒毛细胞上特异受体,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致病菌生长繁殖,从而达到防制仔猪大肠杆菌病的目的。 3.5 实行“自繁自养”:对无仔猪大肠杆菌的猪场,应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如确需外购时,必须从非疫区调入,并切实做好检疫工作。对购进的生猪,应先移人隔离圈,单独饲养,观察3-4周,确认无病时,经彻底消毒后方可与本场猪并群饲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