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高热病”的防治
  • 发布时间:2008-11-30 23:45:46 来源:香猪-天津香猪|北京香猪|河北香猪|香猪养殖|香猪价格|香猪批发|香猪网|山东香猪
  •  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在高温高湿季节发生多种病原感染及继发感染引起的猪“高热病”,该病以体温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治愈率低为特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肤发红和呼吸道症状。

    1 流行特点

        本病呈区域性流行,流行季节明显,一般在7~9月份持续高温、高湿季节多发。发病急,传染性强,流行期长。发病率高达50%以上,病死率高达50%~100%。发病初期治疗有效。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猪均可发生,但架子猪、肥猪、重胎母猪发病率较高。主要以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差的散养户和中、小型猪场多发,免疫不到位、免疫程序和用药不合理的猪场尤为明显。

    2 主要临床症状

        高热不退是本类疾病的共同症状,体温升高至40 ℃以上,呈稽留热,精神沉郁,厌食或不食,有少量饮欲。初期大便干燥,后期拉稀或继续干燥,部分呈顽固性腹泻。小便少而赤黄,有血尿。眼睑肿胀,呈结膜炎症状。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表现气喘、流鼻涕,严重的腹式呼吸。皮肤发红,首先是耳朵发红,然后是背腹部,最后是后躯,直到全身发红,有的皮肤出现红色疹块,后躯较为严重,大小不一。体表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喜伏卧,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摇摆,表现圆圈运动、抽搐等神经症状。部分母猪在怀孕后期出现流产、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不分年龄均出现急性死亡,病程多为5~15 天,长者可达20 天。

    3 主要剖检变化

        病死猪剖检病变呈多样性。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明显肿大,严重的切面出现斑点状出血。肺脏水肿,呈斑驳状到褐色大理石样病变,肺间质增宽,间质性肺炎病变明显,气管内有较多泡沫,部分气管环黏膜充血。胸腔、腹腔内有大量黄色积液和纤维性渗出物,呈现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有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肝周炎变化。部分病死猪肾肿大,呈褐色或土黄色,质地较脆,有淤血出血现象。脾脏肿大、质脆,边缘有梗死灶。个别猪有消化道病变,胃底黏膜出血、溃疡。

    4 发病原因

    4.1 一般认为由变异毒株引起的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征(蓝耳病)是“高热病”的原发病。

    4.2 病毒、细菌、寄生虫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是死亡率升高的重要原因。病毒性感染如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细小病毒、猪乙型脑炎病毒、猪圆环病毒Ⅱ型等;细菌性感染如猪丹毒、猪副嗜血杆菌、大肠杆菌、猪链球菌、巴氏杆菌、葡萄球菌、猪肺炎支原体等;寄生虫感染如结肠小袋虫、弓形虫、肺线虫、鞭虫等。上述感染多为双重感染或三重感染,最多者为五重感染。

    4.3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免疫不规范、免疫程序不合理、滥用抗生素、环境卫生差、消毒不严等是造成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

    5 疫病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必要时采集病料送实验室进行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分离鉴定,以确定病因。

    6 治疗原则

        目前,本病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抗生素的合理短期使用和良好的饲养管理,有助于控制二重感染,大大降低死亡率。在排除重大动物疫情或确诊某种疫病后,发病猪在隔离饲养、严格消毒的情况下,可按以下原则,尽快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6.1 以细菌类感染为主的,除了使用正常的退热药物外,应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抗菌类药物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掌握好用量和疗程,注重配伍的两种抗生素合理使用。

    6.2 以病毒感染为主的,适量选用抗菌类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以控制细菌性继发感染。可以根据情况,给病猪注射黄芪多糖等中草药制剂,以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不可多次反复使用退热药和激素类药物,以免造成免疫抑制。

    6.3 以寄生虫感染为主的,选用有效的药物,并一定遵守疗程规定使用。

    6.4 在采取上述针对性治疗方法的同时,对发病猪还须分别采用解热镇痛,补充电解质和多种维生素等对症治疗措施。

    7 预防与控制

    7.1 加强饲养管理

        育肥猪生产应做到全进全出、自繁自养。种猪、育肥猪要分开饲养,相对隔离。在高温季节,做好猪舍通风和防暑降温,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保持猪舍干燥。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减少猪群转群和混群次数,降低应激因素。保证饲料的质量,不使用霉变和劣质饲料,添加抗应激的添加剂及青绿优质饲料,保证充足的营养,增强猪群抗病能力,积极推进规范化标准化饲养方式,提高养猪生产水平。

    7.2 强化免疫接种 加强疫苗免疫是目前较有针对性的、且行之有效的措施。根据本地的疫情情况,加强对口蹄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猪伪狂犬病、猪肺疫、猪丹毒、大肠杆菌病、仔猪副伤寒等疫病的免疫接种。对新购进的生猪及时补免。根据抗体监测,指导规范免疫程序,确保免疫效果。同时保证疫苗保存条件符合要求,免疫操作正确。

    7.3 环境消毒 及时清除猪舍粪便及排泄物,保持环境清洁。定期对猪场环境、圈舍进行消毒,以降低和消除场内的病原微生物,减少和杜绝猪群的外源性继发感染。高温季节应增加消毒次数。消灭蚊、蝇,减少疫病的传播。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比如堆积发酵消毒等。发病猪舍内每天应消毒1~2次。

    7.4 合理用药、防止继发感染 合理用药,一忌超剂量滥用药物。超大剂量使用药物,导致病猪的肾、肝等器官的损伤,不利于病猪的康复。二忌用药无规律,一天之中应用多个品种的药物,从而无法观察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药物的效果。三忌反复超量使用复方制剂,降低了机体的抵抗力。四忌过多使用皮脂类固醇激素,导致机体免疫抑制和肺损伤。

        由于高温的环境,应激因素增多,而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导致继发感染。只有在切实做好预防继发感染的前提下,增强机体自身的抵抗力,从而提高治愈率。可通过药敏试验来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采用一些能增加猪体免疫力的药物,进行预防性投药或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7.5 加强检疫监督 对外引猪严格检疫,查源灭源,杜绝病原的传播和扩散。禁止收购和销售发病猪及其产品。引进种猪和仔猪时,确保引入地无疫情,并按规定报批报验,防止因引猪导致疫病传入。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

    8 对猪高热病疫情处理

        养殖户发现疑似猪“高热病”后,要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并立即隔离病猪和同群猪,限制移动,对圈舍、环境消毒。对病死猪不屠宰、不食用、不出售、不转运,一律实行无害化处理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分析发病原因,采病料进行实验室检测,制定防治方案,指导治疗。监督对病死猪、粪便、垫料等无害化处理。加强检疫监管,严防病死猪流出疫区。

    9 结语

        所谓不明病因的“高热病”、“怪病”等,并非是新病,实际上与猪群本身存在病毒的多重感染及细菌的继发感染有关。当地动物防疫部门应积极做好诊断与监测工作,在明确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病原种类的基础上,采取积极合理的防治措施,完全是可以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