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病毒性疾病的防制
  • 发布时间:2008-12-1 16:33:14 来源:香猪-天津香猪|北京香猪|河北香猪|香猪养殖|香猪价格|香猪批发|香猪网|山东香猪
  • 细小病毒是全世界猪群繁殖障碍最常见的病原之一,该病毒品走私案可见于世界上大多数猪场之中,尤其常见于大型猪场中。敏感母猪在妊娠期最初70天内感染此病毒就会发生此病。临床症状:由细小病毒引起的繁殖障碍可表现为胎儿木乃伊化、母猪返情、假孕(不分娩)、窝产仔数减少以及猪群总的繁殖性能下降。
    正如此病的病名所示,此病的病原是一种病毒。该病毒主要经口或经呼吸道侵入敏感母猪体内,它能较长时间存活在污染的环境之中,并对大多数环境条件以及多种消毒剂都具有抵抗力。细小病毒对猪群的危害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虽然该病毒已居过去对猪群的繁殖造成了严重损失,控制方法:但它也能够通过适当的免疫接种以及使后备母猪及时接触病毒而得到控制。后备母猪在接触带病毒的成年母猪后一般都会产生对此病的免疫力。防制措施的重点应该是促使敏感的后备母猪在配种前产生免疫力。
    繁殖障碍是细小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状。发病时间:敏感母猪在妊娠初期感染此病毒,就常会因胎儿死亡以及胚胎被重吸收而发生不规则的返情。如果感染发生在稍后期间,就常会发生窝产仔数减少,或者产下的多为木乃伊化的胎儿。如果感染发生在妊娠70天之后,则胎儿一般不会受害,因为妊娠70天左右时的胎儿已经产生了免疫能力因而一般不会再有危险。细小病毒感染了母猪后可穿过胎盘感染胎儿,而子宫中胎儿受感染的时间可各有不同,因而母猪分娩时可产下大小不同的木乃伊胎儿,还可同时产下死亡的胎儿以及表现正常的活仔猪。细小病毒感染可导致流产,但这并非其常见症状。
    已受感染并排出病毒的母猪是此病的主要传染源,但受感染的公猪也可能经精液传播细小病毒。由于细小病毒具有对外界环境条件的抵抗力,所以污染的环境也可以是传染源。母猪感染后排出病毒的时间仅为二周左右,但该病毒在环境中至少能保持四个月的感染力。
    任何时候,只要猪群表现木乃伊胎儿数量增多以及/或者返情母猪数量增多,就应考虑其受到了细小病毒的感染。细小病毒感染的繁殖母猪除了表现常见于该病的繁殖障碍外并不表现其它病症。对木乃伊胎儿进行荧光抗体试验,是进行确诊的最好方法。也可利用血清学试验进行诊断。血清抗体滴度高,则表示已经受到了感染。疫苗抗体的滴度一般比自然感染后产生的抗体滴度低得多。仔猪体内的母源抗体滴度可保持到11月龄之久。
    由于事实上所有的猪群都会受到感染,所以需要实施持续不断的护制方案以预防此病可能对繁殖猪群产生的灾难性后果。一旦发病,就没有多什么法可影响其后果。预防的重点应放在敏感的后备母猪。应在后备母猪配种前对其进行二次疫苗接种,二次之间应间隔二周时间。母源抗体可干扰疫苗促使机体产生免疫力的能力,在疫苗接种前进行血清学试验,就可根据试验结果确定适当的疫苗接种时间。对成年母猪每6个月接种一次疫苗。由于细小病毒可能会经精液传播,所以对公猪进行抗细小病毒的免疫接种也很重要。
    使血清阴性的后备母猪在其配种前至少三周时接触血清阳性的年长种猪,或者对血清阴性的后备母猪在配种前至少三周时饲喂年长种猪的粪便,是使猪群建立抗细小病毒主动免疫力的一种方法。对于饲喂粪便的做法,必须检查其是否能使后备母猪感染其它病原体。有些猪场对后备母猪饲喂磨碎的木乃伊胎儿、死胎或者胎盘,有效地在后备母猪建立了抗细小病毒免疫力。在采取这种做法之前,猪场管理者应向兽医咨询,因为这种免疫方法可能具有一定的风险。
    猪病毒性疾病(二)------猪繁殖呼吸综合症
    近10年来,猪繁殖呼吸综合症(PRRS)已成了对兽医和养猪者的一项挑战。该病首次在1987年报告于美国东南部,不久即传播到了中西部,现在据认为已成了世界性的疾病。血清学调查表明,美国60-80%的猪群都带有PRRS抗体。PRRS现在存在于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养猪国家。
    PRRS的病原是一种动脉炎病毒,于1991年在荷兰和美国分离到。该病毒类似于引起马动脉炎的病毒和一种鼠病毒(乳酸脱氢酶病毒)。PRRS病毒有许多种不同的毒株,其分别在各个猪场所致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有极大的差别。PRRS病毒比较独特之处是,即使抗体试验结果阳性也不表示具有免疫力。具有高抗体滴度的猪伤脑仍可大量排出病毒。
    PRRS感染在不同猪场表现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不同,是因为不同毒株毒力的不同以及不同猪场特有的继发性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造成严重损失,担损失的大小在不同的猪场可有极大不同,这取决于各猪场PRRS毒株毒力的不同以及猪群当时免疫状态的不同。
    PRRS的临床证状可分为三类:一是繁殖障碍,二是呼吸道疾病,三是仔猪断奶前的高死亡率。在繁殖障碍方面,经产母猪和初产母猪都会表现精神沉郁、冷漠、厌食、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还出现呕吐。出现这些症状之后,会出现妊娠后期流产以及/或者早产。在有些发病猪群中可见腹部、阴户和耳廓发绀;还可出现死产、木乃伊胎儿和弱仔增多的现象。多数情况下,这些弱小仔猪会在出生后24小时内死亡。这些弱小仔猪的死亡以及出生时外表正常而后不久即因呼吸困难(可在呼吸困难中见到呃逆样表现)而死亡的仔猪会增高仔猪断奶前的死亡率。有些仔猪会发生腹泻,这会导致死亡或者停止生长。
    发生了PRRS的繁殖障碍之后,常可见到病毒对保育舍内仔猪的危害。受害仔猪表现体温升高、拒食、嗜睡、被毛粗乱、停止生长,还可见到流涕、咳嗽和呼吸困难(腹式呼吸)。PRRS的结果会导致高发生率的肺炎、腹泻和/或脑膜炎。PRRS最常危害4-8周龄的猪(保育期仔猪和肥育猪),在有些猪场会再次危害16-18周龄的猪。某一猪场饲养的猪究竟会在多大周龄时受到感染以及表现哪些类型的症状,取决于该猪场所用生产设施的类型以及患猪发生的继发感染。
    在PRRS的诊断中,首先应观察患猪的临床症状是否具有PRRS的特征;PRRS有繁殖障碍史,包括流产、死产以及产下弱仔,同时伴有断奶前死亡率增高以及/或者发生保育期仔猪呼吸道疾病等病史。剖检时没有任何特异性眼观病变可据以确诊PRRS。在有些情况下,可见保育期仔猪全身淋巴结肿大以及肺部病变。从弱仔的血清和各种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即可作出确诊;也可利用各种血清学试验,如免疫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中和试验或者聚合酶链反应等。
    PRRS在不同猪场之间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新引进已感染而排毒的猪与本场原有猪之间的接触传染。阴性带毒猪也会在遭受应激时排出病毒从而将病毒传播给敏感猪;有些地方曾报告发生了病毒的气源性传播。
    病毒可传播的距离尚有待确定,但多数人认为气源性传播是可能的,尤其在养猪生产密集的地区更有这种可能。该病毒还可通过精液传播;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病毒经精液传播是零星发生的,所以公猪即使表现阴性却并不表示其再无可能经精液排出病毒。在对人工授精用公猪进行采精前必须对其免疫状态进行严密监测。
    在猪场中,PRRS病毒最常见在后备种猪群中保持增殖和传播。猪群中各处存在的非免疫猪“亚群”就是病毒得以持续存在于猪群之中的条件。保育舍中的病毒可因保育期仔猪免疫状态的转变而不断地作祟。公猪也因其经常穿行于配种栏之间而成为病毒传播的来源。受到分娩应激(分娩对于母猪来说也是一种应激)的母猪也会排出病毒而使哺乳仔猪受到感染。
    正确地确定病毒在猪群内的传播方式,就能制订出有效的防制方案。初步的检查可从四个方面进行:(1)种猪群;(2)进入保育舍的仔猪;(3)离开保育舍的仔猪;(4)进入种猪群之前的后备种猪。如果猪群发生了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就必须检查PRRS病毒在肥育舍中的传播。
    要控制该病毒的传播,就必须使繁殖猪群保持“稳定”。阻止病毒由母猪传给哺乳的幼猪是PRRS防制中的关键步骤。繁殖猪群的稳定化可通过自然感染或者疫苗接种(或者同时采取这二项措施)来完成。
    是否对种猪群接种疫苗,取决于猪群的状态。如果猪群表现为PRRS阴性并且遭受感染的可能性很小、猪群的生物安全措施非常过硬并且对新引进的后备猪实施严格的隔离措施,则最好不要进行疫苗接种。如果猪群当时表现阴性,但与相邻猪场的距离很近,或者本猪场要从已知阳性的猪场或从状况不明的猪场买猪因而遭受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则应考虑进行疫苗接种。疫苗接种在许多情况下(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是猪群稳定化的有效方法。
    兽医已经提出过许多种免疫程序。首先需要作出的决定之一就是,对于某一特定的猪场来说,究竟应用弱毒活苗最好还是应用灭活苗最好。弱毒活苗被接种人体内后疫苗病毒会在体内增殖,灭活苗则不会在体内增殖。虽然灭活苗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比较少,但其效力尚有待确定。有些情况下有报告表明采用自家病毒制成的灭活苗非常有效地控制了PRRS的发生,但另外也有灭活苗无效的报告。无论采用哪一种稳定化程序都必须指出,采用弱毒活苗并非没有危险。接受活苗接种的猪有可能将疫苗病毒排出给尚未接种疫苗的猪;母猪若在妊娠期后三分之一时接受了疫苗接种,则疫苗病毒会穿过胎盘而感染胎儿;公猪接种疫苗之后可能会通过精液传播疫苗病毒。还有很多问题,比如任何一种PRRS疫苗能否抵抗所有各种不同毒株的感染。一旦要实施一种免疫程序,那就要使设计的程序能确保后备母猪在具有免疫力的状态下进入猪群。至此看来,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疫苗或免疫程序能够有效地应用于所有的猪场之中。
    不同猪场中仔猪的免疫程序各不相同。疫苗接种的效果也很不相同,有些报告称非常成功,而另一些报告的结果却非常令人失望。在实施仔猪免疫程序之前应对保育猪和生长猪进行血清学试验。要使免疫程序卓有成效,必须分别根据各猪场病毒传播的具体情况来制订具有相当程度的猪场特异性免疫程序(即适用于某一猪场的特定免疫程序)。在确定任何一种仔猪免疫程序的经济效益时,必须对生长猪的生产性能数据进行评价。
    对生长猪PRRS的防制工作中,必须使防制措施也有利于防止保育猪和肥育猪发生其它病毒和细菌感染的措施。PRRS病毒很少是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唯一病原微生物。免疫程序必须能够防制诊断为能够明显引起呼吸道疾病的所有各种病原微物生。如果本猪场以前曾经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猪龄)发生一些其它细菌性疾病,如支原体病或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或各种沙门氏菌之类的其它细菌引起的疾病,则应考虑在可能再次发生这些疾病之前预先集中一段时间较大剂量地应用抗生素。尽量不将免疫状态各不相同的猪相互混合可以减少发病的可能性。
    必须检查环境管理,对于任何缺陷都应加以纠正。严格实行同一空间内的“全进-全出”制,是成功控制保育期直到肥育期PRRS所必需的。LeRoy Biehl博士改变了这一术语的重点,将“全进-全出”改称为“全出-全进”主要是强调了决不能将性能表现差的大龄猪留下而与新入圈的年轻猪相混合,因为大龄猪可能就是年轻猪PRRS的感染源。“全进-全出”制在阻止PRRS的传播上并不100%有效,它对于阻止PRRS在不同猪龄的猪之间传播的效果不如阻止其它疾病在不同年龄猪之间持续传播的效果那么好。要尽一切可能使得同处一室的猪的猪龄不要相差2周以上。
    如果血清学监测结果表明繁殖群已经稳定化而病毒仅局限在保育舍内,则应考虑将保育舍的猪出空。正如Scott Dee博士在多种出版物中指出过的那样,已经证明,出空保育舍一措施只要实施得当,就是打断PRRS病毒在保育舍内增殖排放的良好措施。为了使得出空保育舍的措施能够取得成功,首先必须确定繁殖群已经稳定化因而已经不会将病毒传播给保育猪了。还需要一个地方以便安置正常情况下本来要进入保育舍的猪,需要将这些猪安置在另一个地方进行饲养。
    McRebel是一项在面临PRRS爆发的情况下得到了成动关贯彻的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是Monty McCaw博士创立的,意思是“通过改变饲养管理措施来减少猪只对细菌的感染从而避免损失”,具体如下:
    1、 对仔猪仅在出生后24小时以内才实行交叉寄养;
    2、 不要将母猪和仔猪在不同猪舍之间进行移动;
    3、 决不使用寄养母猪;
    4、 以人道方法处死不可能康复的有病仔猪;
    5、 对每一头哺乳仔猪应尽量减少注射次数以避免病毒随针头传播开
    来;
    6、 停止回喂猪的机体组织;
    7、 在产房和保育舍严格实施“全进-全出”制。
    对后备猪进行适当的隔离和适应性处置,也许是PRRS控制和预防中最为重要的步骤,其目的是将经过适当适应性处置的后备猪提供给配种妊娠猪群。实施这一步骤,首先应严格检查你自己原有猪群的健康状况,然后应该获取你可能从该处买猪的所有猪场(来源猪场)的健康检查资料,应该对这些猪场的健康监测体系和监测结果以及生物安全措施和运送猪的策略等有关资料进行评估。这样,你就可避免从其它猪场带来你自己猪场没有的疾病。
    隔离设施有多种不同类型。理想的隔离设施应该位于另一场所,但在相距100码(91.4米)的隔离设施内也可实施有效的隔离。隔离设施内各猪舍应该是独立的,非同一空间的,并且各舍内使用专用的工作服和靴子。对用于最初30天饲养引进后备猪的隔离猪舍应该实行“全进-全出”制。
    隔离/适应方案必须根据猪场具体情况来制订,以便能够实施对自己猪场来说最为需要的措施。在有些情况下,当要将阳性猪引进阳性猪群时,必须通过ELISA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证实所有这些猪的试验评分都有一定量的降低(比如降低了0.5)之后才能让这些猪入场。后备猪要在达到这一要求之后才能入场,如果达不到这一要求则应将所有这些猪都出售。
    将PRRS阴性的后备猪引进PRRS阳性的猪场时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以下是这类程序的一个可能的例子:
    —第一天:进行抗PRRS和任何其它有关的病毒/细菌感染的免疫接种;
    —在21-30天后再次进行免疫接种,具体时间取决于所用疫苗的不同;
    —令其与年轻的淘汰猪接触,或与保育猪接触,或者对其饲喂来自本猪群的材料;
    —令其接触本猪场中实际的PRRS病毒之后应留出30至60天不采用任何措施(从后备猪中取走感染的保育猪)。
    将后备猪引进PRRS阴性猪群时的隔离/适应措施可包括:
    —在要引进的猪刚一到场时即对其进行测试;
    —第14天:引进你自己已知为PRRS阴性的小母猪作为“哨兵猪”;
    —第30天:回喂本猪场的粪便材料,引进年轻的淘汰猪,回方引进猪的来源猪场以便确定自从引进猪到达本猪场以后该来源猪场没有发生过PRRS;
    —第45天:对引进的后备猪和“哨兵猪”进行测试;
    —第60天:如果所有的测试结果均为阴性,则可将引进猪引入本场猪群。
    一次阴性结果不能保证这些猪都不带PRRS病毒。如果结果表明有一头猪为阳性,那么就应将其所在的那群猪出售而决不能将该群猪置入繁殖群。
    另一些正在试验中的引进方案主要都主张在较早的月龄进行引进。可将早期隔离断奶(SEW)的小母猪在断奶时就引进,但仍然要对这些小母猪进行隔离和测试以防将病原体带进猪场。在欧洲,已成功地将2日龄的仔猪交叉寄养入猪群。但是应该对来源猪场进行充分的健康检查之后才能采用这一方法。
    从猪群中根除PRRS是当前正在研究之中的一个课题。根除PRRS病毒的一个方法是彻底清场而后重新建立阴性猪群。猪舍空关的成本以及阴性猪的来源,可能是这一方法的两个限制因素。采用这一方法,新置入的猪群仍有遭到重复感染的危险。另一个方法正在探索之中,即对猪群进行测试后清除所有阳性猪,但只有在猪群经过稳定化并且不再应用疫苗之后才能采用此法。各种其它方法也在试验之中,包括将母猪饲养在与生长猪相隔离的另一地点并采用已知阴性的哨兵猪对病毒排出情况进行监测。
    只有采用良好的隔离和适应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成功引进后备猪的可能性。恰当的诊断、繁殖群免疫状态的稳定化、不将不同年龄的猪混养、提供适宜的环境,这些都是PRRS防制中心必须加以注意的问题。
    PRRS是对养猪生产者构成持续威胁的疾病。这一疾病很难防制,没有一种防制方案可适用于所有的情况。猪群的稳定化和防制措施都要经过一定时间才会见效。若要成功地防制此病,就必须严格地坚持执行一种方案。虽然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但持续地进行研究以及新防制方案的开发,必将提高我们对这一重要猪病的防制能力。
    因篇幅和时间所限,本文不可能充分讨论PRRS的所有方面,所以我想给你们留下一些资料,使你们在自己的猪群感染了PRRS时或者为了预防PRRS传入自己的猪群,可利用这些资料制订出适用于自己猪场的防制方案。全美猪肉生产协会兽医服务主任Divid Pyburn博士在2000世界美猪博览会上提出以下文件,这一文件的内容是全新的,目前只是草稿形式。该文件的内容仍在考察之中,但我认为这是一份非常好的文件,可供猪场场长、猪场工人和兽医所用,使他们能共同解决本猪场PRRS防制中的许多特有的问题。
    猪病毒性疾病(三)---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一直是世界上许多地区养猪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该病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猪的危害取决于猪受感染时的年龄. 伪狂犬病病毒可危害呼吸系统、繁殖系统或中枢神经系统。猪群感染了伪狂犬病病毒后,流产率、死产率和断奶前死亡率常会增高。母猪的生产率往往在感染的急性期下降,并且此后一直都很低。最近的研究结果证明,猪群感染了伪狂犬病后每英担(约50.8公斤)上市猪的获利比未感染猪群的低6美元。
    猪的伪狂犬病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在个体之间接触时通过带病毒的鼻腔分蘖节泌物和唾液传播。虽然猪是该病毒的天然宿主和主要的贮存处,但家养动物(牛、绵羊、狗、猫、山羊和马)和野生动物(大鼠、小鼠、浣熊、臭鼬、狐和兔)都对此病毒敏感。必须认为野生动物是伪狂犬病在不同猪场之间传播的可能途径。伪狂犬病得到识别已有将近200年了。此病首次报道于牛,现在是危害猪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伪狂犬病的发生率随着养猪生产向舍饲方式的转变而增高。
    伪狂犬病病毒是一种疱诊病毒,此病毒一般不能在环境中长久生存。除非在寒冷条件下,此病毒一般不能在猪体外生存2周以上。干燥、日晒以及大多数消毒药都可杀死此病毒。此病毒可潜伏在康复动物的体内,购买的架子猪和种猪是此病传入猪群的主要危险所在。
    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与感染时的猪龄直接有关。急性伪狂犬病爆发时首先观察到的表现是3周龄以内仔猪的急性死亡。这样大小的猪在死前常表现高热、震颤、厌食、虚弱、运动失调、四肢呈划浆样动作以及丧失定向能力;还可出现腹泻和呕吐,就好象发生了猪传染性胃肠炎那样。2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死亡率接近100%。仔猪甚至可在出生前就受到感染。这些仔猪以及在出生后很快受到感染的仔猪通常在2-5日龄以内死亡。
    呼吸道症状是3周龄到5月龄伪狂犬病患猪中最常见的症状。感染时的猪龄越大,则患猪的死亡率就越低。猪在3周龄感染时的死亡率为50%,而5月龄感染时则死亡率就降低到仅为5%。由于毒株的不同,甚至肥育猪也可能有很高的死亡率。在这一年龄的猪中,可见到厌食、高热、呼吸困难、倦怠、呕吐、震颤和后腿明显的运动不协调等症状。还可见唾液分泌过多,并常见喷嚏、流涕和咳嗽。痊愈的猪常常生长不良,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上市体重。这一大小的猪,可因伪狂犬病后继发的细菌性肺炎而死亡。
    母猪和小母猪的伪狂犬病可导致呼吸道疾病。大多数母猪和小母猪可在初次感染后痊愈。妊娠早期感染的母猪可因胎儿的死亡和重吸收而重新发情。母猪在妊娠期的前三分之一以后感染常会流产或产下木乃伊胎儿、死胎或弱仔。伪狂犬病可导致妊娠率降低。
    伪狂犬病病毒的传播可有若干途径。猪在感染了伪狂犬病后,其唾液、鼻腔分泌物;此外,尿液和粪中也可能含有大量病毒。病毒主动排出的持续时间不超过2周。病毒还可通过流产胎儿和感染的仔猪而传播。猪中还常见隐性感染,这样的猪在感染后数月期间可能会因遭受应激而排出病毒。隐性带毒猪是病毒传入猪群的常见途径。病毒可经舍内的空气传播,病毒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在不同的猪场之间传播。工作服、胶靴和用具也可能是此病的传染源。
    可根据临床症状以及本地区存在此病的情况而对此病作出初步诊断,此病的确诊则需要通过试验室检验。当怀疑发生了伪狂犬病时,应该将病猪送往诊断试验室。通常可在脑、扁桃体、肝脏、脾脏和肺中分离到病毒。也可通过血清学试验来诊断此病。感染后7天左右可检测到猪体内产生的抗体。在发生不明原因的繁殖障碍之后,也应进行血清学试验以检查此是否伪狂犬病所致。
    发生了伪狂犬病,是无法对其加以治疗的。极为重要的是,一旦确诊之后就要立即对感染猪实行隔离。妊娠母猪和幼猪对此病特别敏感。如果同一地点既养有牛,又养有猪,就应该尽可能地将两者隔离开来。立即实施一项免疫程序可减轻发病造成的危害。
    伪狂犬病的防制包括,对来自其它猪场的猪实行隔离和检验之后才将其引入猪群。必须采取措施控制野生动物以及狗、猫等进入猪场。牛和绵羊也不能与猪接触。猪场实行全进全出制以及在每批猪出空后对猪舍进行清洗和消毒有助于防制此病。接咱弱毒活苗可有效控制伪狂犬病。对所有的种猪都应进行免疫接种,首次免疫接种应在8周龄时进行。
    如果接种基因缺失苗,则猪产生的抗体会不同于实际感染后产生的抗体。如果接种的不是基因缺失苗,则不能区别免疫猪和伪狂犬病阳性因而可能是带毒的猪。如果目标是通过血清学监测进行试验而剔除阳性个体的方法来从猪群中根除此病,就只能接种基因缺失苗。
    猪病毒性疾病(四)----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疾病,其感染敏感幼猪时会导致100%死亡。哺乳仔猪呕吐、腹泻、和高死亡率是传染性胃肠炎的特征。感染时的猪龄越大,则对此病的耐受力就越强。敏感的成年猪和肥育猪感染此病时死亡率很低,但仍常见呕吐和腹泻。在保育猪中可发生地方流行性的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原是一种冠状病毒,此病毒与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呼吸道冠状病毒(PRCV)密切相关。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对猪的小肠粘膜上皮细胞有亲和力,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则与肺组织有亲和力。这二种病毒在血清学上有交叉反应。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可长时间存活于寒冷、阴暗的环境之中,在冷冻条件下十分稳定。日晒、干燥、高热以及大多数消毒药可灭活这种病毒。五十多年前就已经知道这种病毒对猪的危害。
    在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急性爆发中,仔猪会呕吐、水泻并迅速发生脱水。这些症状实际上会发生在所有2周龄以内的敏感仔猪中。这一疾病蔓延迅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此病的潜伏期只有18小时到3天之短。
    2-3天之后,猪场中大部分猪都会感染。小于7周龄的猪一般都会严重受害,并且会在2-3天之内死亡。3-4周龄的猪感染此病后死亡率就低得多,但这些猪常常生长不良,保育猪和肥育猪的症状一般仅限于腹泻和厌食。这样大小的猪常会在1-2天内痊愈。敏感的母猪小母猪感染此病后会出现相当明显的症状。繁殖猪群中的母猪会严重发病,发现高热厌食、呕吐、腹泻和精神沉郁等症状。
    感染后排出病毒的猪是猪场中病毒传播和持续存在的主要来源据认为人员工流动在不经意间散播了有病毒污染的粪便,是病毒在猪场内和猪场间传播的第二大原因。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只危害猪,但狗、猫、狐、椋鸟和苍蝇都可感梁此病毒并可排出此病毒达2周之久。
    幼猪发病原生急性呕吐和腹泻,大龄猪发生腹泻以及可能发生呕吐都必须考虑是否传染性胃肠炎,2周龄以内的仔猪染后会出现很高的死亡率。对感染的幼获得了进行剖检,常可见到胃中有凝乳块,肠壁会变得非常薄,这是因为肠道绒毛萎缩的缘故这可通过组织学检查加以证实,可对感染仔猪的肠道新鲜切片或片进行荧光搞体试验,根据临床证状加上绒萎缩的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阳性的荧光体试验结果,访问演出可确诊为传染胃肠炎。
    对于传染性胃炎病毒,没有一种特效药可供治疗之用。若要进行治疗,则要针对病毒危害造成的影响。若要使感染猪得到存活,则必须纠正其饥饿、脱水和酸中毒。在商品猪场,治疗这些猪所需要花费的成本和时间,使得根治成为根本不可行的事。而对传染性胃肠炎爆发所能采取的行动,就是对仔猪提供一个无贼风的温暖环境(气温高于32℃)并使仔猪随时都能得到新鲜饮水。如果仔猪感染时已民用工业3-4日龄,则这些措施可以提高仔猪的存活率。感染时猪的日龄更小的话,则无论采取了哪些措施也很难使之存活。
    应用抗生素控制继发细菌感染有好处,但抗生素对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本身没有任何作用。给仔猪饲喂电解质和代乳品而使之断奶,就可将仔猪同其母猪隔离开来从而防止仔猪持续地接触到此病毒。
    在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急性爆发中一旦得出明确诊断,在许多情况下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尽快使猪群接触病毒。这看起来恰恰与应该做的事截然相反,但这是缩短此病总的影响期限的最好方法,也是防止此病成为本猪群中地方流行性疾病的最好方法。使猪群接触病毒的方法取决于感染是否始发与产房。如果感染先进入了产房,最好立即对猪场中所有的猪进行回喂,以便尽快使猪群产生免疫力。
    如果当前病毒并未危害产房的仔猪,那么就应该将产房与猪场其余部分隔离开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由专人从事产房中的日常工作,从而避免产房中正由母猪哺乳的仔猪接触病毒。猪场中的其它母猪则应该通过回喂而接触病毒,但仅剩下14天就到预产期的母猪除外。应将临近分娩的母猪尽可能地隔离开来,在它们分娩后并且其仔猪较大时或断奶时令其接触病毒。
    产生免疫力是限制此病危害性后果以及预防发病的关键措施。为了保护仔猪,应使仔猪通过初乳获得被动性抗体从而使其在出生后最初几天内就得到保护。通过注射或口服疫苗进行免疫,得到的保护力高低不一,常常达不到要求的保护力水平。这些疫苗通常在分娩前5周和2周时给予母猪以便刺激母猪产生抗体并由母猪将抗体传递给仔猪。在多数情况下,通过这一免疫方法获得的保护力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有很的。
    一咱代替商品疫苗的方法是对母猪喂以自家病料而刺激这些母猪的免疫力。采集急性感染幼猪的肠道,在研磨机中将其制成匀浆后将匀浆混合于饲料中,至少在分娩前3周时喂给母猪,这样可以提供良好的保护力。由感染猪采集的肠道可用冷冻方法加以保存而在以后妊娠期中适当的时候提供应用。这一方法的风险在于没有包括对特定的母猪群实施有计划的、受控的病毒接触。通过这一方法,事实上是将实际的病毒喂给了某些母猪,而这就意味着病毒实际上有可能扩散到猪场内任何一群猪之中。
    猪场中发生了传染性胃肠炎后,此病可能成为该猪场内的地方流行性疾病。地方流行性传染性办肠炎常常表现为7日龄的仔猪和断奶后仔猪出现腹泻症状,很难对其预防或将其从猪场中根除。在实行连续分娩的猪场或不断地有后备猪进入种猪群的猪场,很可能发生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这将使病毒在猪场中积聚起来。在实行连续制(非全进全出制)的保育舍内也会积聚起病毒。为了打破这一循环,可能有必要使全场的猪都接触病毒。这样就会使猪场中不再存在敏感猪群,从而消灭病毒得以持续存在于猪场之中所需要的条件。当所有的猪都产生了免疫力时,病毒就会全部死光。在实施全群接触病毒之前,必须对将在实施群体接触病毒期间分娩或将在该期间哺乳仔猪的母猪进行免疫,这将会提高其对此病的耐受力。在实施了这一方法之后,必须实行严格的全进全出制,并在每批猪出空之后对猪舍进行清洗和消毒。每一猪室门前都必须设置脚浴池,池中应灌注消毒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