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猪瘟(HC)
  • 发布时间:2008-12-1 16:36:49 来源:香猪-天津香猪|北京香猪|河北香猪|香猪养殖|香猪价格|香猪批发|香猪网|山东香猪
  • 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HCV)(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病毒性疾病。至今猪瘟仍是威胁养猪业最重要的一种传染病。
    特征:细小血管变性,从而引起内脏的出血,梗死,坏死,高热稽留,全身皮肤有许多小出血点,发病率和和死亡率极高,后期常继发感染沙门氏菌病和巴氏杆菌病(此病属Ⅰ类传染病)。
    流行病学:本病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季节,但以春秋较为严重,猪瘟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但毒力有强弱之分,强毒株引起典型猪瘟,中等毒力株一般引起急性或慢性感染;弱毒株引起温和性猪瘟。对碱性消毒药最为敏感,有效消毒药2~3%氢氧化钠和3%来苏尔。病猪尸体处理不当,肉品卫生检查不彻底,运输、管理用具消毒不严格,执行防疫措施不认真,都是传播本病的因素。本病的发生先是一至数头猪发病,经1周左右,大批量跟着发病。各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多数猪急性经过而死亡,3周后病情趋于稳定,病猪多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少数慢性病猪在1个月左右恢复或死亡,流行终止。
    北美、北欧已有21个国家宣布消灭了猪瘟。我国基本控制了本病的流行。但是猪瘟的带毒母猪综合症,产下来似乎健康的先天性被垂直感染的仔猪危险性是极大的,因为这些带毒仔猪可在长达数月之久,不断的排出大量的猪瘟病毒而不表现出临床症状,同时也检测不出猪瘟抗体。带毒母猪综合症在妊娠母猪的感染率可达43%。而我国母猪带毒现象相当普通,达4.4~30.7%。近年来猪瘟流行发生了变化,出现非典型和温和型猪瘟,以散发,症状不明显或轻微,病理变化不典型。确诊须依赖实验室。
    临床症状:本病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四型,近年又表现出温和型及迟发型。
    1、最急性型:发病突然,高热稽留,皮肤和粘膜发绀,有出血点,具有一般急性败血病的特点。病猪多经1~8天死亡。
    2、急性型:此型最为常见,病程一般为10天左右。病猪突然体温升高至40.5~41℃,减食或停食,常挤堆或钻草窝,眼结膜炎,常起浓性眼屎,公猪包皮积尿,挤压流出混浊,恶臭白色液体。四肢,腹下,会阴等处皮肤有小出血点。粪便干硬呈小球状。带粘液或血液,后期拉稀,仔猪可出现磨牙等神经症状。后期常并发肺炎或坏死性肠炎。
    3、亚急性型:与急性型相似,但较缓和,一般在本病流行的中后期或老疫区。
    4、慢性型:本型的病程1个月以上,表现为消瘦,贫血,衰弱,轻度发热,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皮肤有紫斑或坏死,耐过病猪多成为僵猪。
    5、温和型(非典型猪瘟):症状轻,病理变化不典型,体温一般略高,皮肤很少有出血点,部分病猪耳、尾、四肢末端皮肤有坏死。后期行走不稳,后肢瘫痪,部分关节肿大。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低,对幼猪可致死,大猪一般可以耐过。
    6、迟发型:本型是先天性HCV感染的结果。当母猪在妊娠期感染弱毒株HCV时,即可导致流产,胎儿木乃伊化,畸形和死亡;又可产出外表貌似正常而含有高水平病毒血症的仔猪。虽然仔猪在出生后几个月表现正常,大多数能存活6个月以上,但随后发生轻度的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结膜炎,皮炎,下痢和运动障碍,体温正常但最终难免死亡。
    病理变化:最急性型和急性型多呈败血症变化;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多呈纤维素性肺炎和纤维素性肠炎。对猪瘟具有诊断价值的病变特征是全身性出血,纤维性肺炎和纤维性坏死性肠炎。猪瘟病毒主要损伤小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各组织器官的出血。
    根据病变的不同可以分为败血型,胸型,肠型和混合型。具有诊断价值的是:淋巴结肿大,切面呈大理石样花纹,肾表面出血呈“雀蛋肾”,30~40%脾脏边缘有出血性梗死灶。
    纤维素性肺炎是胸型猪瘟的病变特点,多是机体抵抗力减弱继发呼吸道内的猪巴氏杆菌大量繁殖所致,严重的还表现出纤维素性心包炎,出血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
    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是肠型猪瘟的病变特点,多见于慢性猪瘟,是继发沙门氏菌感染的结果。特点:回肠末端及盲肠,特别是回盲口形成纽扣状溃疡。
    诊断要点:猪场一旦发生猪瘟,迅速做出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因扑灭猪瘟的有效方法是在猪群尚未大批感染时,早期紧急接种大剂量猪瘟弱毒苗,使机体产生干扰素,严格进行大消毒,可及时控制猪瘟的发生和流行。对典型的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较易确诊(根据症状,病理变化和流行情况)。但对温和型和迟发型猪瘟,因其临床症状通常温和,呈间歇性,或感染数月而不被发现,要做出临床诊断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常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急性猪瘟须与急性猪丹毒,最急性猪肺疫,急性副伤寒,弓形虫病相区别。
    1、急性猪丹毒:体温很高,仍有一定食欲,皮肤上的红斑指压退色。死后剖检胃和小肠有严重的出血;脾肿大,呈樱桃红色,无梗死变化,青霉素治疗有显著效果。
    2、急性猪肺疫:咽喉部急性肿胀,呼吸困难,口鼻流泡沫,有咳嗽,皮肤发红,或有少数出血点。剖检咽喉部皮下有明显的出血性浆液浸润,肺呈典型的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变化。抗菌药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3、急性猪副伤寒:多发生于幼畜,散发,常先便秘后下痢,有时粪便带血,结膜炎,耳、胸腹部皮肤呈蓝紫色。剖检:肝肿大,表面常见散在的灰黄色坏死灶;大肠有局灶性溃疡;脾肿大,无出血性梗死灶;肠系膜淋巴结显著肿大,呈浆液性淋巴结炎变化。
    4、慢性猪副伤寒:顽固性下痢,体温不高,皮肤无变化,时有咳嗽,大肠粘膜表现为弥漫性溃疡或局灶性浅表溃疡,脾肿大,坚实,肠系膜淋巴结呈髓样肿大。
    5、弓形虫病:高热,稽留,皮肤有紫斑和出血点,大便干燥,但弓形虫病呼吸高度困难,磺胺类药治疗有效。剖检:肺发生间质性肺炎或水肿,有时为纤维素性肺炎;肝散布淡黄色或灰白色局灶性坏死;全身淋巴结肿大,并伴发灶状坏死。涂片可检出弓形虫。
    治疗方法:目前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对经济价值高的可用高免血清治疗,剂量为(1ml/kg)。临床上多采用对症治疗和控制继发感染。可试用以下处方。
    1、强抗0.1~0.2ml/kg+助邦·兽医5mg/kg,助邦·康食0.1~0.2ml/kg,退热金针0.1~0.2ml/kg,分别肌注,每天1次,连用2~3天。同时用混感芪抗+清瘟败毒散内服。
    2、牛黄解毒丸6粒,病毒灵10片,土霉素5片,人工盐50克,甘草流浸膏50毫升,一次灌服,每天两次,连用2~3天有很好的效果,配合清瘟败毒散内服,效果更佳。
    3、仙人掌6片去皮捣泥;蚯蚓30条左右与白砂糖250克化水再与仙人掌泥拌和兑麸皮喂服,每天两次,连用2~3天。
    4、对温和型猪瘟的治疗: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注射;25kg注射5~10头份,25~50kg注射10~15头份,50kg以上注射15~20头份,同时配合使用混感芪抗,电解多维内服等。
    5、野外露宿,可收一定效果。
    预防措施:
    猪瘟苗:均用兔化弱毒株(C株)生产的活疫苗:(1)、猪瘟细胞苗(细胞源);(2)、猪瘟组织苗(兔源):a、猪瘟脾淋苗;b、猪瘟乳兔苗。
    脾淋苗的特点:(1)、用异源活体动物组织细胞生产,代次低,免疫效果好,安全性高,抗体滴度下降慢;(2)、脾淋苗中富含有免疫增效作用的细胞因子,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优于猪瘟细胞苗和猪瘟乳兔苗,紧急预防接种效果好。
    1、常规预防:免疫注射,较为理想的免疫程序。
    (1)仔猪超前免疫:仔猪出生后立即接种兔化弱毒苗1~2头份/头,紧接着灌服适量葡萄糖水,以保持其活力和体力,40~50分钟后再令其吃初乳,接种后2~3天禁用抗病毒药,接种其他疫苗要间隔7天以上。
    (2)新母猪配种前接种一次,4头份/头,经产母猪断奶时免疫,剂量同前。公猪每年春秋免疫两次,剂量同母猪。已发生猪瘟的猪场,对乳猪进行超免,方法较繁锁,但有效,40~60日龄根据抗体检测决定二免时间,母源抗体滴度在1:32~1:64,保护力在100%;母源抗体滴度在1:16~1:32,保护力在80%;母源抗体滴度在1:8以下,无保护力。在无疫情表现的猪场,仔猪初免可在20~25日龄,剂量为2头份/头,50~60日龄时二免,剂量为4头份/头。
    2、分类免疫措施:
    (1)非猪瘟场的防治措施:可采用乳前免疫1~2头份,猪瘟兔化疫苗(细胞苗),70日龄左右再注射2~4头份的同类疫苗,以后不再做猪瘟免疫,直到出栏,留作后备种猪,则在配种前再进行一次免疫接种,以后按种猪免疫程序进行。
    (2)猪瘟污染场的防治措施:应用0~35~70日龄3次的免疫程序进行,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细胞苗),乳前免疫1~2头份后,于35和70日龄左右再分别注射同类疫苗(细胞苗)4头份。
    (3)猪瘟流行时的防治措施:猪场彻底消毒,再用新出厂的猪瘟兔化弱毒苗进行接种,注射剂量为:首次大剂量,10~12日后,再接种一次,其剂量比第一次高2~4倍为好。初生仔猪同猪瘟污染场的免疫一样。
    (4)繁殖障碍型猪场的净化措施:
    ①每两个月检测一次种猪的强毒抗体,阳性者坚决淘汰,一般连检3~4次,直至全部为阴性时为止。
    ②免疫程序:种公猪每年2次每次4~8头份,母猪在配种前30日接种4~8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