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 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群的伪狂犬病病毒(ADV)所引起的猪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猪的感染因年龄不同症状有所区别,小猪以中枢神经症状为特征,呈现非化脓性脑炎;断奶猪及育肥猪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怀孕母猪表现流产、死胎、木乃伊胎。2周龄以内小猪致死率可达100%。
1902年匈牙利首先发现该病,目前该病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19个省(区)市报道过本病。本病的流行在全球范围内呈持续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养猪业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
1.病原 
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呈球形,含有双股DNA,能在多种组织细胞内增殖,其中以兔肾和猪肾细胞最敏感。本病毒的抵抗力较强,病毒在畜舍内的干草中能存活30天以上,55-60℃经30-50分钟才能灭活。
2.流行病学
已证实有35种动物可以感染本病,猪是本病病毒最重要的贮存宿主及传染来源,在本病的流行上有重要意义。
目前导致伪狂犬病顽固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泛嗜性,伪狂犬病毒可在多种组织细胞和鼻咽粘膜、扁桃体局部淋巴结、 肺等组织器官中增殖。(2)所有疫苗只抑制出现临诊症状,不能控制感染和排毒。(3)隐性潜伏和随后激化的弱毒株可向未注苗猪只散毒,使猪产生抗体,被错误认为是野毒感染。(4)不同毒株(包括弱毒疫苗株)感染同一动物时,病毒可以重组,产生强毒力毒株,引起新的疫情暴发。
1991年以来,各国伪狂犬病疫情不断扩大蔓延,主要通过频频“引种”,将该病引入某些猪场,它具有:“隐性带毒、亚临床型、持续感染和垂直传播”四大特点。感染耐过猪及病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来源,应坚决淘汰,切忌留作种用。
3.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3-6天,少数达10天。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也可发生发热、精神沉郁,有些猪呕吐、咳嗽,一般于4-8天内完全恢复。怀孕母猪可发生流产、木乃伊胎儿、死胎。据近年来的报道,奇痒症状的猪以往罕见,但目前则常可见到。新生仔猪及4周龄内的仔猪感染本病者,病情极严重,常可发生大批死亡。仔猪突然发病,体温上升达41℃以上,精神极度萎顿,发抖,运动不协调,痉挛,呕吐,腹泻,极少康复。3-4周龄猪损失可达40%—60%。
4.病理变化
猪的病变差异大,常见不同程度的卡他性胃炎和肠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时,脑膜明显充血,脑脊髓液量过多,肝脾等实质脏器常可见1-2毫米直径的灰白色坏死病灶,肺充血、水肿。组织学病变主要是 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散性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及神经节炎,有明显的血管套及弥散性局部胶质细胞反应,同时有广泛的神经节细胞及胶质细胞坏死。在脑神经细胞内,鼻咽黏膜、脾及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内可见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5.诊断
(1)临床综合诊断 新生仔猪及4周龄内仔猪,常突然发病,高烧达41℃以上,间有呕吐、腹泻及神经症状,出现运动失调,兴奋不安,身体各部分肌肉痉挛,随后麻痹死亡,病程1-2天,死亡率很高。4周龄左右的猪,发病后只有轻微症状,有轻热,呼吸困难,有时出现腹泻和呕吐,几天内可完全康复,但也有部分猪出现神经症状后死亡。妊娠母猪常发生流产、死胎或木乃伊胎,流产发生率约占50%。成年猪一般隐性感染,有时有轻度呼吸系统症状,不吃、呕吐、萎顿等。由于猪的病症复杂,若出现以上症状,怀疑有伪狂犬病时,应进一步进行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采取猪扁桃体、咽部黏膜、脑、延脑、小脑和海马角等检查细胞中有无核内包涵体。
将病料接种家兔,2—3天后,注射局部出现奇痒及全身症状,常在奇痒出现后l-2天内转为麻痹而死亡。
血清 学诊断:可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脑、扁桃体的压印片或冰冻切片,发现核内包涵体出现荧光,有诊断价值。检查血清抗体可用中和试验、间接血凝抑制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其中,血清中和试验较为敏感、准确。
6.防治
(1)综合性防治措施 鉴于猪是本病毒的重要保存者,引进种猪时应注意隔离观察,防止带入病原。消灭饲养场的鼠类对本病的预防有重要作用。发生本病的猪场,应将病猪隔离扑杀,对场内的易感猪进行紧急预防接种,畜舍及用具每隔5-6天消毒1次,粪便发酵处理。
(2)免疫预防 目前可用于猪伪狂犬病预防的疫苗有3种: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及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表明,弱毒疫苗免疫后仍然能感染强毒而不发病,但可继续排毒成为隐性感染,造成本病的再流行;灭活疫苗效果稍好一些,免疫母猪后,可提高小猪母源抗体水平,使小猪母源抗体持续时间较长,但也可干扰对小猪直接免疫时小猪产生免疫抗体。所以免疫预防本病,应重点加强小猪的免疫。
(3)免疫程序 使用弱毒疫苗及灭活疫苗免疫,一般小猪6—14周龄首免,4—6周后再免一次,免疫期可达5-6个月。就现有诊断技术,弱毒苗及灭活苗所产生的抗体与强毒感染所产生抗体,用目前监测方法均无法区别,使本病的控制与扑灭仍有很大麻烦。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基因工程疫苗可克服弱毒疫苗及灭活疫苗的不足,目前国内外重点研究的ADV的许多基因缺失突变毒株,制成基因缺失疫苗,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