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细胞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临床以贫血、黄染或全身发红、高温为特征。近几年来我区发生几次猪附红细胞体病,其发病率为10%~15%,死亡率可达3%~5%。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 发病与流行
本病多于5~10月份为主要发病区,尤其蚊蝇大量量活动时更为明显,炎热季节较多发;不分年龄、品种、性别,均可发生。
2 临床症状
发病突然、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喜卧、嗜睡、体温高41~42.5℃,病程再长者卧地不起、食欲废绝、眼结膜发绀、皮肤变红,此时背部及四肢下部亦发绀,背部可呈现小出血点,重者小出血点可呈弥漫性的发生在背部及四肢下部和四肢内侧,再后期皮肤苍白、黄染。排粪呈球样,外部覆盖一层薄的脓样被膜,尿黄色,个别带有红色,后期体弱,呈恶液质,最后极度衰竭而死亡。仔猪常呕吐,易“打堆”,体温比大猪更高,耳边缘呈紫色,发育受阻。
3 病理解剖
营养不良,皮肤苍白、黄染,亦有的猪皮肢呈红色,亦所谓的红皮猪,四肢及腹下发绀。
血液稀薄,腹水棕红色,部分呈胶冻样,肝肿大质硬,脾有的肿大1倍以上,呈灰红色,质较软,肾多不见异常,个别皮质部分有小出血点,肺切面多汁,有的肺小叶呈不同程度的淤血状态,心包内有暗红色液体,肠内粪便干燥,有的带血。
4 实验室检查
4.1 取耳静脉血一滴,滴于清洁的载玻片上,然后加1~2滴生理盐水,混均匀最后覆盖于盖玻片。在400倍显微镜下观察,一般最少检查500个红血球,如发现有附红细胞体附着于红细胞上或血浆中有附红细胞体即可得到确诊。
4.2 制血液涂片,以姬姆萨氏染色法染色,则可在红细胞内见有淡紫的、圆型的或椭圆型的附红细胞体。在涂片的末端及边缘更易发现虫体。
5 诊 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加之病理解剖和实验室检查出虫体即可做出诊断。
6 防 治
6.1 药物治疗
可采用贝尼尔,按5~7mg/kg体重配成5%溶液,肌肉注射,可对重症者次日再注一次。轻者可隔日再补注一次。
黄色素:按3mg/kg.bw,制0.5~1%灭菌液,耳静脉注射。1~2d可重复一次。
土霉素:按3mg/kg.bw肌肉注射。
或上述各药的复方制剂亦可收到令人满意效果。
6.2预防
⑴目前笔者尚未见到有疫苗应用的报道。
⑵要建立无附红细胞体感染的猪群。大群养猪场可建立自繁自养的方式以防疫病传入。
⑶猪在有蚊蝇季节或有猪虱时立即进行猪体驱虫和防蚊蝇措施。
⑷对环境保持清洁、卫生、实行定期清扫、定期消毒制度。
7 讨论和结论
⑴本病过去一直不被重视,现在已给养猪业造成很大危害,所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应加强对本病的防制工作。
⑵猪附红细胞体在猪群中极易发生,据资料记载有的猪群感染率可高达60%~80%,而笔者所见只有10~15%;死亡率有的报道可达90%,而这次统计只有3%~5%左右,故以上两项差异甚大,何故?有待今后。
⑶目前本病尚无疫苗,故给预防带来很大困难。
⑷在治疗上越早越好,早发现立即治疗其效果较好。
⑸尸体一定要无害化处理,不可食用或饲用。
⑹曾发现寒冷天气亦发生过本病,这多是由猪虱传播所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