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冬春季节是有关重大疫病的高发期,一旦在规模猪场发生,将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了解一些重大疫病在规模猪场中的传播特点,采取相应的综合防制措施,是确保猪场安全的正确途径。 一、有关重大疫病在规模猪场中的传播特点 据国外资料介绍,口蹄疫等重大疫病常由人员、引种及生产物质的流通等传入规模化猪场,可通过空气或飞扬的污染尘埃远距离地使猪群感染,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播, 有时也可因受外伤而感染发病。但有人认为气源性的感染是猪发病的主要原因。因为场内一旦有猪感染后在潜伏期即可大量向外排毒。在冬春季节的规模猪场里,一方面猪群的存栏数量较大,另一方面猪舍因保暖又常常处于封闭状态,这两方面决定了气源性感染和接触传播可能是规模猪舍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口蹄疫有关重大疫病野毒的反复攻击下,因疫苗的保护率有限,可使经过系统免疫的猪只无法抵抗而发病。这个问题应引起规模化猪场的高度重视。 二、综合防制对策 规模化猪场因猪群数量多,饲养密度较高而导致了大量粪便污水产生,易使猪舍小气候及周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一旦爆发有关的重大疫病,会造成大损失甚至是毁灭性的,故长期坚持“以防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尤为重要。 1.按照防疫技术要求严格门卫制度 外来人员和车辆来场一律在生活区接洽,不准进入生产区;场内职工出场后回场者要在生活区停留3天,然后要经过严格消毒、更衣方能回生产区工作;猪场谢绝参观,经批准确需进生产区的,必须消毒房更衣、换鞋、洗手、消毒后方能进入;已经出场的猪不准拉回;场里应定期宰杀健康猪供职工食用,不准从场外买肉或食本场的病死猪;场内不准饲养猪以外的其他畜禽;猪场确需从外引种时,要先在隔离舍中饲养、观察1个月以上,经血清学检测确认健康、无病并经过预防注射后方能转入生产区。 2.认真做好重大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 (1) 要严把疫苗的购进、冷储、运输和存储等重要环节,有条件者,可进行疫苗销价检测,以确保疫苗质量。 (2) 兽医人员在实施免疫注射程序中,要做到认真负责,选用针头型号合理,进针深度、角度适当,疫苗注射足量、到位,做到头头注射,个个免疫。 (3) 应根据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制定符合本场实际的免疫程序。参考使用的五号病高效浓缩苗的免疫程序如下: ① 种猪(种公猪、后备公、母猪):每年接种3次,每次间隔4个月,耳后肌肉注射2ml/头。 ② 种母猪:断奶后配种前接种2ml/头,分娩前1个月再次接种3ml/头。 ③ 断奶仔猪:断奶后10天首免,耳后肌肉注射2ml/头。 ④ 生长猪:70日龄二免,耳后肌肉注射3ml/头。 ⑤肉猪:出栏前30天三免,耳后肌肉注射4ml/头。 针对疫情的流行特点,应及时采取流行野毒送有关科研机构进行抗原性分析,根据变异情况,适时研制出新型疫苗,以保证免疫效果。 3.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做好消毒灭源工作 (1) 正确使用消毒剂 ① 消毒药的浓度要适当 消毒药的效力(有效浓度)是由制药厂在考虑到安全性、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规定的。使用中一定要遵守这种规定,浓度是其首要问题。 ② 要有足够量的消毒药液 猪舍消毒时,每平方米的药液喷洒量与消毒效果关系密切。不湿润物体本身,消毒药的粒子就不能与细菌或病毒直接接触,消毒药就不能发挥作用,无论喷洒多少次也几乎无效,因此,保证足够的药量,是消毒猪舍、器具、栏位等共同遵守的原则。 ③ 需要充分浸泡 要使消毒药液发挥效力需要一定的时间。污染严重(即细菌越多),药液的浓度稀薄,则消毒药的杀菌力越弱,所需时间就越长。 从喷洒药液到干燥即是药液发挥效力的过程,这个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因此,消毒猪舍内设备及器具等,使用仅使其湿润的药量是不够的。就规模化猪场而言,其空栏消毒后晾干的时间一般不少于7天。 ④ 除去污物(有机物) 消毒药因猪粪中有机物的存在而降低效力,为了充分发挥药效,必须做到预先清扫并洗净猪粪等污物,若用碱水洗涤,消毒时应选择在碱性条件下药效增强的消毒药如阳离子清洁剂等。 (2) 消毒程序 ① 进入生活区的消毒 在猪场正门的出入口处,要建消毒房,内设6根紫外线灯管(4个墙角各安装1个,房顶吊2个)、消毒盆和消毒池。进场人员必须在此换鞋、更衣。要用紫外线灯照射15min,之后在消毒盆内用二氧化氯消毒液洗手,然后再从盛有5%苛性钠溶液的消毒池中趟过进入生活区。 ② 进入生产区的消毒 生产区大门的出入口处也要设消毒房,其消毒设备及有关程序与上雷同。对有条件的猪场最好采用先洗澡、换衣服鞋,然后再经严格消毒后入生产区。 ③ 关于春秋两季的常规大消毒 这时气候温暖,适宜于各种病原体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是搞好口蹄疫消毒的关键时期。要选用如下广谱消毒药:2%~4%氢氧化钠(苛性钠),以及增效二氧化氯溶液等。其用药量为:土地每平方米用药液0.5~2kg,墙壁每平方米用药液0.5~1kg。 ④ 关于对猪舍消毒 根据猪场生产特点必须对各类猪舍实行“全进全出”的消毒方法。即每批猪转出后至下批猪转入该舍前,应将前批猪留下的粪尿、垫草、剩料、饮水、污物等,全部整理干净,然后用清水彻底冲洗地面、猪床、走道、饲槽、圈栏、用具、下水道等,待晾干后再用高压消毒机用2%苛性钠溶液进行严格的消毒。5~7天后方可转进下批猪只。对受污染特别严重的猪舍,还要按其容积每立方米14g高锰酸钾和28ml福尔马林溶液相混合,密闭熏蒸48h。 ⑤ 关于场区的消毒 整个场区每半个月要用2%~3%的苛性钠溶液喷洒消毒一次,不留死角;各栋舍内走道每5~7天用3%苛性钠溶液喷洒消毒1次。必要时可增加消毒次数或用对猪体无害的消毒药物载猪消毒。 ⑥ 处理病、死猪场地的消毒 猪场一经发现病猪,要及时隔离治疗;对于处理的病、死猪,要在指定的隔离地点烧毁或深埋,绝不允许在场内随意处理或解剖病、死猪。对病猪走过或停留的地方,应清除粪便和垃圾,然后铲除其表土,再用2%~4%苛性纳溶液进行彻底消毒,用量按每平方米1L左右进行。 ⑦ 污水和粪便的消毒 猪场产生的大量粪便和污水,含有大量的病原菌,而以病猪粪尿更甚,更应对其进行严格消毒。对于猪只粪便,可用发酵池法和堆积法消毒;对污水可用含氯25%的漂白粉消毒,用量为每立方米中加入6g漂白粉,若水质较差可加入8g。 ⑧ 带体喷雾消毒法(即对猪体和猪舍内空间同时进行消毒的一种方法) 空气传播是有关重大疫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在猪群已发病的紧急情况下,带体消毒是对口蹄疫等重大疫病进行紧急控制的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方法。有鉴于此,掌握1~2种带体消毒药物的使用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带体喷雾消毒应选择毒性、刺激性和腐蚀性小的消毒剂,例如二氧化氯 0.015%溶液每平方米40~60ml;含氯制剂二氯异氰尿酸盐,带体消毒浓度为50~100mg/kg,每平方米60~80ml。各类猪只的消毒应用频率为:在疫情期间,产房每天消毒1次,保育舍可隔天消毒1次,成年猪舍每周消毒2~3次。带体喷雾消毒时,所用药剂的量以做到猪体体表或地面基本湿润为准,通常100m2舍内10L消毒液即可。实践证明在疫病流行期间,为了防止或控制其蔓延,在治疗的同时,采用带体消毒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注意必须使用对病毒有效的低毒、低刺激的消毒剂)。 (3) 使用消毒剂时的注意事项 ① 首先详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无论是国产还是国外生产的消毒剂,一定要先查消毒剂的有效成分属于哪一类型,不说明有效成分的消毒剂千万不要使用。比如在酸性环境下就应交替使用氯化物类消毒剂和醛类消毒剂,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当发生病毒性、芽胞性疫病时,就不能使用季胺类消毒剂,而必须使用碘附类或氯化物类消毒剂。说明书上的稀释倍数一定要根据药物的浓度来稀释,使用浓度一般要略高于说明书上的浓度。 ② 彻底消除有机污物,杀虫灭鼠,保证消毒效果 一切杂物、污物粪便、垫草、尘土等都要在使用消毒药物前彻底清扫,然后再用高压水枪冲洗;另外,要切实做好杀虫灭鼠工作,以消灭传染病的传染媒介和传染源,真正保证好的消毒效果。 ③ 关于喷雾消毒 喷雾机械要保证雾滴小到气雾剂的水平,使雾滴在空气中悬浮时间较长,既能节省药水,而且也能增强灭菌效果。 ④ 消毒药槽效果的保持 踏入猪舍门口消毒槽是防止传染病侵入的最后一道防线,易受日光分解和受有机物影响的消毒剂都不能用于消毒槽。槽内药液更换是根据是否还具有杀菌力而决定的,一旦失去杀菌能力,病菌就在槽内滋生,这是十分危险的,千万不能误认为消毒槽中药水脏了才能更换,而要依据药效及时更换。 ⑤ 关于消毒效果的保持 无论消毒多么彻底,也不可能防止以后病原菌或病毒的侵入,要保持消毒效果就应经常进行带猪喷雾消毒。但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通风换气,由于喷雾,猪舍、猪体都被弄湿了,为了使其尽快干燥,改善通气是很必要的。二是保持一定温度,特别是对保育舍的喷雾,若温度上不去,保育猪体喷湿后易造成互相聚集挤压,易被压死。带猪喷雾消毒能够杀死和减少猪舍内空气中飘浮的病毒和细菌,沉降猪舍内漂浮的尘埃,抑制氨气的发生和吸附氨气。因此,它是保持消毒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⑥ 在猪场进出口的消毒工作中常见到一些疏忽之处,表现在重视了前门的消毒,忽视了后门的消毒。重视了脚(鞋)的消毒,忽视了手的消毒。重视外来人的消毒,忽视了本场人消毒等。在猪舍的消毒工作中往往重视了全进全出的大消毒,发现病猪后忽视了临时开展的局部小消毒。重视了猪舍地面的消毒,忽视了舍内空气和猪体的消毒等。 ⑦ 在对猪舍进行消毒前应将舍内的病、死猪隔离或处理,否则,消毒效果不佳甚至不起作用。 猪场消毒是疫病防制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要求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在消毒的方法上还要做到规范化、科学化,才能获得应有的效果。 4.对冬春季节采取密封保暖的猪场,应做好通风换气工作,以免有害气体含量超标损害猪只健康,诱发疫病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