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母猪的繁殖性能大约30%~40%取决于环境条件;20%的遗传因素,40%~50%的营养因素。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遗传和营养优势才能充分的发挥。在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环境对养猪生产水平的制约作用日益显著,环境温度的控制水平已成为养猪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环境诸多的影响因素中,其中以温度对母猪的繁殖力影响是最大的。由于一年中气温变化的影响,母猪的繁殖力亦出现相应的变化。本文从高温的角度来综述温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1、温度对母猪生殖性能的影响 
在南方的夏季,气温常在30℃以上,而母猪在温度达到26℃时就受到热应激的影响,使母猪的生殖性能有不同程度的上降。热应激对繁殖母猪生殖性能的影响主要机理是:第一,热应激改变了内分泌机能的正常状态,使甲状腺功能异常,促甲状腺素分泌量改变。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素显著增加。第二,热应激使甲状腺素利用受阻,使机体对甲状腺素的产生造成反馈抑制。当受到持续热应激后,间接地影响卵巢机能,严重时会诱发卵巢囊肿。也有研究报道,母猪发情和排卵是通过内分泌途径在生殖激素的控制下进行的,而这些激素与蛋白质和类固醇供应是否充足有关。在高温条件下,母猪的采食量降低,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受到影响,使性腺机能减退。限制能量可直接影响FSH、LH的释放,并间接作用于卵巢类固醇激素的产生而影响母猪的正常发情,发情周期延长。同时高温不利于卵子的受精及受精卵在输卵管里的运行,致使卵子受精率和胚胎成活率降低。当温度下降至母猪的临界下限温度10℃时,在寒冷温度的刺激下母猪出现卵巢机能减退、受胎率下降、胚胎存活率降低、窝重减少、流产等应激反应。 
1.1 温度对母猪初情期和断奶后发情的影响 
在高温环境下使青年母猪初情期推迟22天,温度大于28℃时,母猪性成熟迟延;Johnstion等(1999)报道,在27.1~29.2℃的热环境中母猪断奶后15天的发情率为79.2%,极显著地低于17.7~20.4℃的温暖环境中的相应发情率(93.4%)。帅启义(1994)报道:中南地区高温高湿的7~10月份,母猪断奶后7天内的发情率为70.6%,而其他月份为97.7%。Keith(1982)报道:初产母猪断奶后恢复发情的时间在前7~9月的要比其它月份的长,断奶后无发情症状的初产母猪中46.2%的卵巢有黄体,而38.5%的卵巢无黄体。猪舍环境温度对断奶母猪的发情行为影响极大,当猪舍环境温度高于23℃时,母猪发情配种成功率将减少。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要采取各种降温措施,尽量降低舍温。 
1.2 温度对母猪受胎率的影响 
母猪受胎率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季母猪的受胎率较低,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情期受胎率逐渐下降,7、8月份气温最高,受胎率达到最低。以后随着气温的下降,受胎率又有所回升,在12月份、1月份进入冬季后,受胎率并无明显变化。冬季气温对母猪的繁殖力影响不大。Heartsen报道:7-9月份高温季节,母猪断奶后7天内的受胎率比其他月份低14.3%。日本的研究表明:断奶后10天内受孕母猪比例7-9月份较其余月份低14.3个百分点。Paterson报道:当气温达32℃以上时配种,约有19.7%的猪不孕或重复发情,在32℃以下时配种,则仅有12.7%的猪不孕或重复发情。母猪的受胎率与配种时的环境温度和配种后的周平均温度成负相关。何勇军等(2002)报道:在每年的6-9月气温较高,情期受胎率较低,在75%以下;在冬季(12-2月份)温度较低,情期受胎率最高,均在90%以上。因此,为了搞好养猪生产,提高母猪的受胎率,必须重视防暑降温工作。 
1.3 温度对母猪胚胎存活率的影响 
高温的强烈应激作用使母猪内分泌功能失调,也使外周血液循环加强,身体内部的血液供应量减少,影响到蛋白质的合成,使胚胎营养不足,出现胚胎早期吸收和死亡,因而产仔数明显降低。另外,高温还可使子宫内环境发生许多不良反应,死胎、畸形胎增多。研究表明:母猪在配种后怀孕前期受热应激影响,胚胎存活数减少。在配种前和配种后各3天对环境作32.2℃的热处理,结母猪的胚胎存活数没有影响,但配种后3天起到25天一直饲养于32.2℃中,则胚胎存活数显著减少。所以高温对配种后8天内的胚胎存活率和受胎率有不良影响,其次在胚胎附植几天内对热特别敏感,20天后则有较强的抗热能力。妊娠母猪前期受热应激可发生严重的流产问题。 
1.4 温度对母猪产仔数和产活仔数的影响 
母猪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受季节气温的影响。在夏季高温季节时,母猪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都有所下降,研究表明:在3、5、6、7月份产仔数较高,平均窝产仔数在10头以上,其中以5月份最高(10.89),而11月份窝产仔数最低,仅为7.87头。各月份平均产仔数有显著差异(P﹤0.05)。产活仔数以3、5、7月份较高(9.51~10.37);以8、11月份较低,分别是7.90和7.40头,这是因为8月份气温最高,死胎较多,因而活仔数低;而11月份产仔,实际上是在7、8月份配种时气温较高。产卵数和卵子质量下降,且受精卵附植受影响,产仔数低。 
1.5 温度对母猪哺乳性能的影响 
温度升高可使母猪的采食量下降,从而影响哺乳性能。Quiniou等报道用63头大约克夏经产母猪进行不同环境温度和日粮粗蛋白水平对泌乳成绩影响的试验。试验设环境温度18℃、22℃、25℃、27℃、和29℃(5个水平),日粮粗蛋白设14%和17%(2个水平)。供试母猪从哺乳第7天至第19天给予自由采食。结果表明:日粮粗蛋白水平对哺乳成绩无影响。但哺乳第7天至第19天之间,每天的饲料采食量,从环境温度18℃时的7.16Kg降到29℃时的3.48Kg。表明在高温环境下,饲料采食量将大大下降。这种下降趋势呈曲线。采食量的下降使母猪的膘情下降,直接导致母猪哺乳恨性能的下降,引起仔猪的发育不良。 
2、减少母猪热应激的措施 
2.1 降低舍内温度 
当舍内温度较高时可用喷雾降温。据观察通过滴水,室内温度可降1~2℃。喷雾可降低3~4℃。当舍内温度在30℃时至少每小时喷雾降温1次,如水源充足,在喷雾降温的同时冲洗猪体,保持猪体干净卫生,降温效果更佳。采用水帘降温也起到同样的降温效果。在屋顶用反光材料如铝薄,对降低舍内混同度有很好的效果。减少母猪热应激可用乳头滴水法将水直接滴在母猪头部,这种方法用水少,能有诳的降低母猪的体温。滴水要滴3分钟停5分钟这样进行循环,水滴也应控制适当。 
2.2 加强通风和减少辐射 
在夏季通常在20℃时就应该用排气扇。25℃时应用电扇,保证舍内空气流通和新鲜。有条件的猪舍在周边种树,搭栅种植瓜果、葡萄可起遮阳和减少热辐射的作用,还可用黑色纺织网遮阳,效果很好,成本也低。 
2.3 提高饲料营养水平 
夏季母猪采食量减少,饲料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粗蛋白(cp)在15%~16%左右,消化能(DE)﹥3.1MJ/Kg,妊娠母猪宜早晚喂料,有条件的可给予少量叶菜类,瓜类,块根类等青绿多汁饲料. 
2.4 加强空怀和怀孕母猪的运动 
运动不但可以促进母猪的发情,还可以提高母猪抗应激能历,加强血液循环,保证胎儿的健康发育,提高母猪泌乳性能。所以常利用早晚、阴凉天气放限栏外运动。 
2.5 调整饲养密度 
当饲养密度太高时,舍内积热多,升温快。如果采取了降温措施,可能收不到预期效果,此时应考虑调整饲养密度,每头母猪占位不少于3m2。 
3、小结 
温度的过高过低都使母猪产生应激,增加消耗体内储备和破坏促黄体素的分泌,血液内促黄体素浓度的减少,则会延长再发情的时间,怀孕母猪的胎儿的正常发育受阻,甚至引起流产,哺乳母猪泌乳性能也下降,从而导致母猪的繁殖力下降。 
广西地区地处亚热带,由于气候的特殊性,4-5月的气候出现时冷时热,湿度大,导致母猪运动明显减少,体质降低。随着集约化生产,仔猪大部分在21~28天断奶,由于母猪恢复体况的时间不足,因此在夏初也可能发生母猪妊娠早期流产现象。因此要加强温度调控,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避免母猪产生热应激,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