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保育仔猪高热病的诊疗经过及体会
  • 发布时间:2008-11-20 23:05:08 来源:香猪-天津香猪|北京香猪|河北香猪|香猪养殖|香猪价格|香猪批发|香猪网|山东香猪
  •  临床上引起猪群高热综合征的病因很多,有以传统猪瘟、伪狂犬、高致病性蓝耳病等为主引起的病毒性高热;有以链球菌、巴氏杆菌、沙门氏菌等为主的细菌性高热;更有以猪附红细胞体、弓形虫等为主要病原导致的高热病。而在兽医技术服务中,我们却碰到了一起由猪群饲养管理不当而致猪蓝耳病感染引发的仔猪高热病例,连续几个批次的相近日龄仔猪发热的病例。
             1  发病过程及临床症状江苏太仓某商品猪场,为2006 年初的新场,400 头母猪存栏,品种为杜长大;仔猪25 日龄左右断奶后转至保育舍饲养,保育舍为2/ 5 漏缝地板;防疫接种较严谨,未有过猪瘟、伪狂犬等烈性传染病史。 1. 1  第一批仔猪发病 1. 1. 1  2006 年12 月10 日,约38 日龄的保育仔猪207 头, 出现零星发热现象,体温在40. 5~42 ℃之间,神情呆滞委靡、皮毛逆立。发现情况后,猪场认为是弓形体感染,采取的措施是饲料中添加磺胺间甲氧嘧啶钠400 g/ t ,三甲氧卞氨嘧啶80 g/ t ,小苏打500 g/ t ,饮水中添加阿莫西林300 g/ t ,对发病猪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青链霉素无效后改用肌肉注射磺胺六甲氧嘧啶、退热药氨基比林,但到用药第3 d 时,发病率却已增加达80 % ,而且多为外观膘情较好的猪发病。发病仔猪临床上表现呼吸较为平稳,粪便也正常,打堆、驱赶起来勉强吃点料、喝点水。12 月14 日猪群开始出现死猪现象, 以后10 多天几乎每天都有死猪发生。 1. 1. 2  病猪剖检症状:解剖病死猪10 头。肺出血严重,大点状出血(比例为6/ 10) , 小点状出血( 3/ 10) , 心包积液 (10/ 10) ,出现肾表面大点状出血有2 头呈典型麻雀卵样 (10/ 10) ,淋巴结病变不一、有的边缘肿大,也有呈大理石状病变,胃出血严重(7/ 10) ,肠呈弥漫性出血(4/ 10) ,脾脏肿大,边缘呈锯齿状出血(5/ 10) ,肝肿大变黑(3/ 10) ,气管、支气管充满黏液呈弥漫性充血(6/ 10) 。 1. 1. 3  实验室诊断:12 月14 日送检6 头病猪到上海市奉贤兽医站。PCR 检测猪瘟、伪狂犬抗原均阴性;蓝耳病抗原均呈阳性;分离到G- 菌,对先锋4 号敏感;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病原阴性。 1. 1. 4  治疗方案:实验室检查结果出来后,猪场马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一些无治愈希望的重症猪进行捕杀处理;在饮水中加药, 饮水中加入200 g/ t 头孢霉素、复合多维 400 g/ t 、维生素C 300 g/ t 、黄芪多糖300 g/ t 让猪自由饮用; 同时,对病情较重的猪肌注头孢拉啶,并停用退烧药。另采取典型病料作自家组织灭活苗,对产房中乳猪,10 和25 日龄各接种一次。 1. 1. 5  整个这207 头仔猪,直到12 月25 日才稳定,死亡72 头,损失很大。 1. 2  第二批保育仔猪发病经过接下来转出的第二批仔猪180 多头在40 日龄时,猪群同样出现与第一批发病相似症状。猪场吸取第一批的治疗经验,对发病猪肌注头孢霉素,同时水中加200 g/ t 头孢霉素、黄芪多糖300 g/ t 饮水;饲料中加入80 %支原净125 g/ t 、强力霉素200 g/ t ,但病情仍在持续,发病率达70 %~80 % , 至10 多天后慢慢见好,死亡率为20 %~30 %。病猪解剖症状与第一批基本相同,病料送至上海市畜牧兽医站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猪蓝耳病原呈阳性,其它诸如猪瘟、伪狂犬、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病均未检出,此次没有做细菌培养。经过多位专家讨论,联系到此批仔猪没有免疫自家组织灭活苗,一致认为此次猪群发病是由于蓝耳病感染所致。 1. 3  第三、四批仔猪(已接种自家组织灭活苗) 及以后批次仔猪发病经过第三、四批仔猪(已接种自家组织灭活苗) 到41 d 时仍旧出现前两批猪同样的发热症状。我们采取在水中加头孢药物的方式治疗,死亡率仍旧高达到20 %。于是我们判定制作的自家苗可能并没有起到理论上的效果,故在仔猪阶段停掉自家组织苗的免疫。可是这一现象在该猪场中接连发生,此后所转的一批仔猪(没有免疫自家组织灭活苗) 仍在40 日龄左右出现高热,这时猪场尽管采取了从33 日龄开始在料中添加药物(清瘟解毒中草药和针对呼吸道疾病的药物) ,但猪群死亡率仍高达10 %~20 %。几批死亡仔猪的解剖症状均跟第一批大致相同,基本都表现在肾出血严重、肺有出血、肝肿大较多、淋巴结病症不一、胃及肠出血等病症。
             2  诊断针对该场连续五批仔猪在相近日龄发生高热症状,诊断分析如下: 2. 1  猪瘟感染:从病猪临床症状、剖检症状看极相似,也曾有几个专家到猪场解剖后就定论为猪瘟之说法。但该猪场种猪群历年抗体水平检查均合格,对于是否由母猪野毒持续感染也说不过去,并且猪场一直在做猪瘟超免,疫苗也合格。况且猪瘟死亡率应该比较高,二次猪瘟病料抗原检测均为阴性,由此我们排除了猪瘟致病的可能。 2. 2  伪狂犬感染:该场针对种母猪的伪狂犬免疫,为一年三次,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曾多次检测种猪伪狂犬野毒抗体,结果显示无伪狂犬野毒存在;且二次进行发病猪伪狂犬抗原检测也未检测出,所以排除伪狂犬感染的可能。 2. 3  弓形虫感染,附红细胞体等原虫病分析:猪场针对种猪群常年定期加药,进行二病的预防,且实验室病原体检查也呈阴性。另外,猪场在转栏前后3 、4 d 在饲料中添加强力霉素预防,因此,这两种病因可排除。 2. 4  细菌学致病分析:猪场在猪群发病前后,一直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治疗,但效果不明显,因此,致病主因由细菌病引起也说不过去。 2. 5  根据每批猪发病日龄推算,我们考虑是否是由于40 日龄左右的仔猪体内的各种母源抗体滴度衰退,而这时期存在的各种应激因素导致仔猪患病呢? 目前尚未见到这一方面的相关报道。 2. 6  关于霉菌毒素的致病,猪场一贯注意饲料原料的采购,而且猪群发病均是处于断奶后半个月左右,且其它猪群均正常,因此关于霉菌毒素致病说不过去。 2. 7  由此我们重点对猪场现饲养管理剖析如下: (1) 用料模式:保育舍用料模式较为复杂,仔猪25 日龄断奶到35 日龄用A 品牌人工乳一号料,35~42 日龄用A 品牌人工乳二号料。从2006 年11 月中旬开始打算自42 日龄换上B 品牌 12 %浓乳料用到63 日龄,但由于从A 品牌二号料过渡到B 品牌12 %浓乳料存在难过渡的现象,于是便在42~47 日龄使用A 品牌40 %浓乳料作为一档过渡料饲喂,之后再换为B 品牌12 %浓乳料用到63 日龄。4 种料的使用阶段均标明为:出生后7 d 到15 kg 使用。饲料车间工人抱怨打料、送料相当复杂,饲养员也抱怨饲料品牌太多难喂。况且根据猪群保健要点仔猪在断奶前3 d 后4 d、40~47 日龄均会在饲料中加药进行保健,所以在保育栏中喂料特别复杂。(2) 猪场在治疗猪病时,都是发现有一头猪发病后便在饲料中加药 (原有保健加药程序自然取消) 治疗,那么可想而知,一幢保育舍猪要吃4 种料,还有加药料,这就势必会导致部分猪1 d 内可能要吃上7~8 种药物,由此猪会不会发生药物中毒反应呢? (3) 在诊治过程中我们发现,饲养员在猪群中出现发病猪后,就对全栏猪一律药物肌注,2 次/ d ,这样不仅用药量大,而且猪群应激也特别大。(4) 五批发病猪中特别是死亡的猪膘情都相当好,这与传统的由于猪发病衰竭而相应消瘦死亡的症状不符。(5) 猪群发病后,猪场1 次/ d 带猪消毒,应激也相当大。 2. 8  结合病猪剖检症状,肾脏100 %出血,肝肿大,胃、肠等出血的现象,连续两批的试验室检测结果、猪群用料特点、猪群发病后所受打针、带猪消毒等应激致蓝耳病发生应是猪群发病的原因所在,药物摄入过量加上蓝耳病、细菌感染应是导致猪死亡的原因。
     3  管理改善措施针对猪场存在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管理改善措施: 3. 1  改变用料模式:A 品牌人工乳一号料用到35 日龄后直接换上B 品牌12 %的浓乳料,过渡期5~6 d ,直接用到63 日龄出保育舍。 3. 2  有个别猪发高热后,尽量剔除,另分群关养治疗。严禁对其他健康猪肌注,减少一切应激,在水中仅加入黄芪多糖300 g/ t 水,猪用多维300 g/ t 水,为了分清病猪,改自由采食为日喂5 餐。 3. 3  原有免疫程序中,除剔除自家苗外其他疫苗保持不变。
              4  预后结果自3 月下旬开始转出的猪群实施这种饲养管理模式后, 猪群在40 日龄左右出现的大批发高热现象已不复存在,以后连续几批猪的成活率高达95 %以上。
              5  讨论和体会 5. 1  饲养管理因素。引起猪体发热症的病因较多,临床兽医人员往往从疾病方面入手,而很少去找饲养管理方面的原因。笔者也曾犯了同样的错误,此次猪场发病也一直在找病的根源,但总不能彻底地解决问题。该场病例告诉我们,对猪场出现的问题应全方位的进行分析,找出根源所在。 5. 2  应激问题。疾病发生后,对病猪应“七分养,三分治”, 调养是根本,用药是辅助,同时病猪群应尽量减少来自各方面的应激。本病例中的多次频繁换料、打针、消毒过程,必将给猪群带来一系列应激:各种饲料风味、适口性的改变;不同饲料中所含药物种类、剂量对仔猪消化道菌群建立的影响; 以及不同仔猪料中铜、锌含量的差异对仔猪消化生理的适应性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5. 3  给药途径宜饮水加药———保证患病猪摄入足够剂量的药物。疾病初步诊断或确诊后,抗菌药物的使用以进行治疗或防止继发感染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药效是否可以达成预期疗效,不仅与药物的敏感性有关,更多地与用药方式有关。笔者在临床过程中发现,有许多兽医工作者动不动就谈论“什么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啊”,“治疗效果不明显,是药物已不敏感了,已产生耐药性了”等等。这些见解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应多方面综合考虑:是否治疗使用的药物该猪场前期已大剂量或长期地使用过? 是否药物已过期? 药物之间是否有配伍禁忌? 药物的质量是否有保障? 等等;更重要的是患病猪是否摄入了足够剂量和疗程的药物? 在本病例的治疗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拌料添加药物的同时,在饮水中给药的方案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病猪往往伴发有精神不振、发热、采食量下降等症状,如果不多途径给药,病猪是不可能摄入到治疗剂量的。结果只能是“药没有作用,换药. . . ”,而病猪的发病率和继发感染死亡率仍在不断上升。 5. 4  疫苗免疫和母源抗体问题。现在许多猪场普遍存在着在断奶至保育阶段的疫苗接种次数太多,个别猪场在短短 (21~80 日龄左右的50 d 时间内要接种8~9 针之多(平均起来每5 、6 d 一次) 。在每一次接种过程中,猪均受到注射、捕捉、疫苗等应激。一方面,猪体内抗体水平的提升,需激活机体免疫系统,而如此频繁的疫苗刺激,必然给猪体产生长期的免疫负荷,有造成免疫抑制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科学的免疫程序,如此频繁和盲目地提高抗体水平,而不充分考虑母源抗体水平问题,往往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将已有的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压了下去,而疫苗的被动免疫又不能产生或维持高抗体滴度,猪就将处于低抗体保护力的空白期,期间存在的各种应激、致病因素就会趁虚而入。本文高热病例的发生,不能排除这一原因。 5. 5  自家苗效果问题。目前自家苗的安全性和使用效果仍存在很大争论。自家苗已在许多猪场广泛使用,但是反映的效果不一,众说纷纭。本文病例中,自家苗也作为一种手段使用过,但效果不明显,最终被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