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猪生产的不断发展,养猪生产者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养猪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大规模的烈性传染病明显减少了,但许多不常见猪病正在困扰着养猪生产者,如育肥猪的不常见消化道疾病近年来呈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 
 消化道疾病分析与治疗: 
1、寄生虫性: 
1.1猪蛔虫:主要危害2~6月龄的保育后期猪、生长猪,一般表现为生长缓慢、消瘦、被毛粗乱、黄疸、食欲不振、消化机能障碍、磨牙、采食饲料时经常卧地、有时咳嗽、呼吸短促、粪便带血。 
1.2猪鞭虫:又称猪毛首线虫病,2~6月龄育成猪易感。轻度感染猪只,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若寄生的数量较多,即可出现症状,猪只出现不同轻度的消瘦、贫血、食欲减退、精神沉郁、拉稀、被毛无光泽、粪便带血。此病常与猪痢疾易混淆,如对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猪痢疾,应考虑是鞭虫感染。 
2、猪痢疾:又称血痢,常见于7~20周龄的育肥猪,一般表现为精神、食欲差,下痢拉稀或水样带血粪便,体温稍高,以后粪便中黏液及坏死组织增加有恶臭。病程1~3周,慢性者进行性消瘦,发育不良,病程更长,死亡率5%~25%。 
3、胃溃疡:多与饲料加工工艺和饲料因素相关。多见于50千克以上的生长猪,主要表现为排煤焦油样血便、贫血、体温降低,呼吸包促、腹痛不安、体表可视黏膜苍白、体质虚弱而死。 
4、增生性肠炎:又称猪回肠炎或坏死性肠炎,是由细胞内劳森菌所引起的。成年猪较易感,一般7周以内及1年以上的猪不易发病。临床一般分为急性型与慢性型两种:①急性型:表现为血色水样腹泻、病程稍长时,排黑色沥青(柏油)样稀粪,猪只厌食,虚弱,沉郁,甚至突然死亡。②慢性型:一般发生于20至50千克体重的生长猪,猪只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皮肤苍白,多数表现为粪便变软、变稀或显糊状成水样,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此病特别容易被误诊为猪痢疾。 
5、肠道螺旋体病:又称结肠炎,多发生于育肥猪,表现为排水样,到粘液样腹泻,颜色为绿色或棕色,并常常有粘膜碎片或血斑,病程持2~14天,身体消瘦,增重减缓,饲料转化率降低,此病容易继发其它胃肠炎、疾病。 
6、其它因素: 
6.1细菌性:如: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沙门氏杆菌、密螺旋体、弓形体等。这些病也常在育肠猪多发,也需注意警惕。 
6.2病毒性:如:轮状病毒、肠道病毒、呼肠孤病毒、狂犬病毒、猪瘟、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PCV-2等,这些病毒性腹泻造成的损失也很大。 
6.3饲料因素:饲料相关性大肠炎,如:饲料中小麦比例高,再加上制粒过程的高温,也可引起肠炎而发生腹泻。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也是引起消化道疾病的一个因素。 
7、治疗与防治措施: 
7.1药物治疗: 
①(民星牌)百病灵针15ml溶解氨苄青霉素4支(0.5g),混合肌肉注射,再配合VB1、VB6调整消化道机能,一边一针。 
②(民星牌)痢菌净针15ml,(人用)阿托品3支(2ml),混合后海穴注射。 
再配合复合VB辅助治疗。 
③大群体技药:土霉素、泰乐菌素、泰妙菌素、强力霉素、红霉素等,添加在饲料中群体预防各种消化道疾病。 
7.2防治措施: 
①预防病毒性腹泻: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免疫接种,首先拟定一个合理的免疫程序,特别是目前混感率逐年提高,一定要注意联合多重免疫程序。如预防病毒性腹泻,可用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弱毒菌。若需治疗可肌内注射(民星牌)三七二针。 
②定期驱虫:可使用广谱的驱虫剂,如:(民星牌)伊维菌素预混剂、阿维菌素、阿苯达唑、芬苯达唑。在保育猪转至育肥猪一星期左右,统一投服含有广谱驱虫剂的饲料,连用5~7天,可减少猪鞭虫、猪蛔虫的发病率。 
③调整饮料配方:避免饲料粉碎的太细,适当减少日粮中玉米的比例,提高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可使用适量的草粉或糠类等粗饲料,另外在育肥后期添加0.3%的小苏打,可减少胃溃疡的发生。 
④在饲料中添加药物预防,在每吨饲料加入以下药物:(民星牌)瑞稀达1000g+奇特250g+支原尽250g+附康1000g+易好1000g+抗病应激散1000g。 
⑤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猪群栏和混群的次数,降约饲养密度,加强猪舍的通风,做好夏天防暑降温工作,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加强灭鼠、蝇、驱虫等工作,做好清洁和消毒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