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 临床症状仔猪黄痢:初期突然1~2头仔猪表现全身衰弱,呈昏迷状态, 很快死亡。以后其他仔猪相继发病, 排出黄色浆状稀粪. 内含凝乳小片,有腥臭味,肛门呈红色松驰,消瘦快,脱水,皮肤皱缩,眼球下陷, 昏迷死亡。仔猪白痢: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浆状、糊状的粪便, 色乳白、灰或黄白,有特异的腥臭味, 性粘腻,腹泻次数不等,食欲减少,发育迟滞。病程长短不一.短的2~3天。长者一周左右,能自行康复. 死亡的很少。少数达2周以上仔猪水肿病:本病是小猪的一种肠毒血病。以水肿为主要特征。猪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口流白沫,病初1~2天轻度腹泻,但常便秘,有的病猪体温升高, 病猪出现神经症状.静卧.肌肉震颤、抽搐、步态不稳或卧地. 四肢游泳状滑动, 发呻吟声或作嘶哑的叫声, 头部、眼睑水肿明显。 4 剖检变化仔猪黄痢:最显著的病变为肠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其中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尸体呈脱水状态,干而消瘦,皮下常有水肿,肠道膨胀,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肠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肠壁变薄, 松驰,以十二指肠最严重.空肠、回肠次之;肠系膜淋巴结有弥漫性小点出血,肝、肾有凝固性小坏死灶:有的脑内有软化灶。仔猪白痢: 病理剖检无特异性变化,一般呈表面消瘦和脱水等外观变化。尸体外表不洁、苍白、消瘦。结肠内容物呈浆状、糊状或油膏状.色乳白或灰白,粘腻,常有部分粘液附于粘膜上. 而不易完全擦掉。小肠内容物无明显变化,含有气泡。胃内乳汁凝结不全, 含有气泡,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肝浑浊肿胀,心肌柔软,心冠脂肪胶样萎缩, 肾苍白。部分肠粘膜充血, 肠壁菲薄而带半透明状,肠系膜淋巴结水肿。仔猪水肿病:全身多处组织水肿,特别是胃壁粘膜水肿是本病的特征。胃壁粘膜水肿多见于胃大弯和责门部。水肿发生在胃的肌肉和粘膜层间,切面流出无色或混有血液而呈茶色的渗出液.或呈胶冻状。水肿部分的厚度不一致, 薄者仅能察见. 厚者可达 3cm 左右,大肠肠系膜水肿。结肠肠系膜胶冻状水肿亦很常见。此外.大肠壁、全身淋巴结、眼睑和头颈部皮下亦有不同程度的水肿。除了水肿的病变外, 胃底和小肠粘膜、淋巴结等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心包、胸腔和腹腔有程度不等的积液。 5 诊断 5.1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要进行细菌学检查。 5.2 注意与仔猪红痢、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等的鉴别诊断。 53 血清型鉴定:用已知大肠杆菌的单因子血清进行鉴定。血清学诊断要点: 大肠杆菌病的血清学诊断要在病原分离的基础上进行,大肠埃希氏菌的血清型很多,所以在一般的诊断中不进行血清学鉴定.只有在流行病学调查中血清学鉴定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5.4 肠毒素检查: 可用于仔猪黄痢,分离病原并作血清型鉴定. 若分离株具有粘着素K 抗原和能产生肠毒素.即可确诊。肠毒素的测定方法很多.主要用10 日龄仔猪进行肠段结扎试验。 6 规模化猪场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防制对策 6.1 集约化猪场疫病防制要科学规划. 6.2 对大肠杆菌引起的三种疾病应该统一有序的采取综合防制大肠杆菌在三个不同的仔猪生长阶段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尤其大肠杆菌血清型方面有很大相同或相似之处,不能完全分割开来防治。而要考虑其整体性.并注意研究其区别点。 6.3 对种用母猪群的管理 6.3.1 疫苗接种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接种疫苗能改善仔猪的健康状况或减少粪便中致病性大肠汗菌的分离率.含有K88、K99、987P纤毛和LT肠毒素 B亚单位的灭活苗效果最好。 疫苗应用的注意事项: (1)根据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结果,最好用与自己场血清型相一致的疫苗, 条件许可,可以生产自家苗。 (2)当用一种疫苗效果不好.疫苗保护率低时.可能是本场的细菌血清型与疫苗血清型不一致,应及时更换其它血清型的疫苗。 (3)K88一LTB双价基因工程苗, K88一K99双价基因工程苗,二者按说明要求均产前20-30天注射一次。实践证明.采用二次免疫的效果比一次免疫好,方法是产前30-40天注苗一次.15~25天再加注一次。 6.3.2 产前母猪用药预防仔猪发病产前1~2天或当日,给母猪投服或注射抗菌药物.最好用长效抗菌药物,如长效抗菌剂一一特效米先、得米先。口服药物可选氟哌酸、诺氟沙星、嗯诺沙星,可以有效地防止黄白痢的发生。也可用氧氟沙星O.3~o.4mg/kg肌肉注射,每天两次,连续给药两天进行预防,最好实行母子同防。 6.3.3 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 特别是在怀孕1-20天和9O天以后的营养供给.为胎儿发育提供充足营养,提高仔猪的初生重、母猪产后泌乳量和仔猪的抗病力。给母猪饲喂全价料,蛋白质水平不要过高。保持饲料的相对稳定性, 不喂发霉、糟渣饲料,加喂青饲料,保证乳汁充足。 6.4 加强产房管理 6.4.1 产房保持清洁干燥,注意消毒。在母猪临产前5-7天全身用温水清洗干净并消毒,然后转入已消毒好的分娩栏舍.并立即再次消毒猪身及栏舍,以减少产房污染。猪体可用O.5%的过氧乙酸溶液喷雾, 产床用2%的火碱消毒。接产时用0.1%高锰酸钾液擦试乳头、乳房及会阴. 同时挤去乳头中的奶水3-4滴。 6.4.2 母猪分娩时有专人守护,所产仔猪放在有干净垫草的容器内,尽可能安排母猪在春季或气温干燥时产仔.以减少发病。 6.4.3 分娩舍、保育舍遵守“全进全出” 和“空栏消毒、间歇一周” 的原则。 6.4.4 在分娩限位栏上吊红外线灯进行保温,产房温度应控制在22-25~C,仔猪活动区第1周温度应在35~C左右.以后每周降低3-5~C,2周后控制在 25℃ 左右 6.5 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 6.5 1必须及早吃上初乳,从初乳中获得母源性抗体。 6.5_2 在有本病的猪群中,也可进行药物预防, 仔猪出生后马上用抗菌药物口服或注射. 连续数天, 但不可与动物微生态制剂同时应用。 6.5.3 对新生仔猪吃初乳前喂服微生态生物制剂如非致病性大肠杆菌Ny~10、促菌生、调痢生、乳康生等,通过调节仔猪肠道内微生物区系的平衡,抑制有害大肠杆菌的繁殖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注意在仔猪白痢和水肿病的高发阶段也应采用药物预防的方法防止发病。 6.5.4 仔猪出生后3天内应补铁,每头注射铁剂180mg, 防止发生仔猪贫血,缺硒地区还可通过亚硒酸钠补硒, 以增强仔猪抵抗力。 6.5.5 做好仔猪的保温工作,保持猪舍的干燥。在消毒和清洁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有较长时间的猪舍干燥时间.不能使猪舍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尤其是冬季更应注意。 6.5.6 提早补料。一般为7日龄训料, 14日龄补料,21日龄进入旺食。补料应坚持少给勤添, 逐渐加量。提早补料可满足仔猪迅速生长的需要,并刺激肠道尽早适应固体饲料,增强胃肠道机能,以减少腹泻的发生。 6.5.7 在仔猪断乳时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及时调节饲料营养水平,稳定饲料喂量及饲养方法, 注意天气变化,尽量防止应激因素诱发水肿病。断乳应逐渐过渡. 并将仔猪留栏饲喂3-5天,待适应后进行并栏,尽量减少环境改变的应激。断乳后1~3天应限食。第1天为正常采食量的1/2.第2天为2/3,第 3天为3/4,少量勤添.3天后自由采食。 6.5.8 及时检查猪群,发现病猪及时采取隔离治疗和综合措施。 6.5.9 治疗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大肠杆菌易产生抗药菌株,宜交替用药,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先做药敏性试验后再选择用药。 (2)治疗时应全窝给药。最好先作细菌分离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 两种药物同时使用,防止产生耐药性。且若在出现症状时再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在发现1头病猪后,立即对与病猪接触过的未发病仔猪进行药物预防,控制效果会较好。 (3)传统的药物如磺胺类, 卡那霉素, 硫酸新霉素等药物目前疗效有所下降,原因是耐药株的出现。因此,规模化猪场都使用较新型的药物, 以及配合应用微生态制剂等。 (4)仔猪水肿病疗效各地差异较大,应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