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备母猪和公猪的隔离适应程序
  • 发布时间:2008-12-31 21:30:01 来源:香猪-天津香猪|北京香猪|河北香猪|香猪养殖|香猪价格|香猪批发|香猪网|山东香猪
  • 建立一个良好的隔离适应程序并严格执行,对种猪的引进是极其重要的。而引进后的管理,又直接关系到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种猪的生产潜能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对引进的种猪进行隔离适应的主要目的是:

      l  维持原有猪群的健康状态。

      l  让引进的种猪适应原有猪群中的病原。

      l  让引进的种猪适应引进场的生产流程和生产管理。

      l  降低引进种猪和原有猪群的死亡风险。

      所有的后备母猪和公猪,在入场8周(2周隔离期,6周适应期)后,方可配种或采精。特殊情况下,也至少需要3周。对于一个新的或彻底清群后又重新引种的猪场,可只采取隔离措施。

      一、隔离适应原理
      1.      每个猪群,无论健康状况如何,都是病毒和细菌的携带体,在应激情况下,这些病原即可致病。

      2.      病原的种类和数量,因猪群不同而不同。

      3.      机体的免疫状态或抗体水平,也因猪群及所接触病原的强度的不同而不同。

      4.      为了维持原有猪群的稳定生产,引种计划要周全,并考虑以下因素:

    l          从具有相同或较高健康水平的猪场引种。

    l          采取措施,减少应激。应激会降低机体的抗病力。

    l          隔离所有引进的种猪,以减少引进未知病原的机会。

    l          隔离适应期,要密切注意临床表现。对任何有发病症状的猪要立即进行适当治疗,治疗时间不少于3天。若怀疑为传染病,应通知种猪场,并让本场兽医作进一步诊断。

    l          为维持引进种猪的最佳生产性能,应在混群前适应原有猪群的病原。

    l          适应是在所控制的环境中,让引进种猪主动接触存在于原有猪群的各种病原,以便引进种猪能对这些病原产生免疫,而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

     

    二、隔    离
    1.      建议至少有2周的隔离时间,此时间在供求双方兽医确认无重要传染病、能保证良好健康状况的情况下,可进行适当调整。

    2.      隔离舍要采取全进全出方式,设施要彻底冲洗、消毒,并保持干燥。

    3.      隔离舍距原有猪群至少要100米。距离远可减少经空气传播潜在病原的感染机会。特殊情况下,如果无法完全隔离,应将引进的种猪放在经高压冲洗、消毒、空过并尽可能远离原有猪群的猪栏内。

    4.      隔离适应设施,要防鸟防鼠,要有加药器。

    5.      种猪引进的第一周,要给予特殊的管理,饲料和饮水要保持新鲜,必要时,可补充电解质。

    6.      种猪到达2周内,应激反应强烈,应给予特别照顾,饲料中可添加预防剂量的抗生素,如金霉素,330克/吨(330ppm)。

    7.      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同生产区饲养员的接触。种猪引进后的最初2周,禁止与其它猪接触。

    8.      饲养员进舍前,要更衣换鞋,隔离舍内的器械要专用。

    9.      及时填写治疗记录,包括猪号、所用药物、效果等。若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请与种猪场联系。

    10.   按照程序,免疫所有引进的种猪。

     

    三、适    应
    1.      理想的适应地点应在远离原有猪群的隔离舍。

    如果直接将高度健康的后备母猪和公猪(例如:猪群无喘气病、放线杆菌胸膜肺炎、蓝耳病、伪狂犬、萎缩性鼻炎等)放在一个病原活跃的猪群中,就会发生严重的疾病问题,后备母猪就会不发情或不受孕,公猪无性欲或不能产生有活力的精子,从而造成永久性的繁殖障碍。

    2.      尽管机体对某些病原产生主动免疫的时间不同,但适应期至少要4周。影响机体免疫的因素很多,包括:

    l            以前接触病原的强度(免疫或感染)。

    l            引进的种猪是否对原有病原产生耐受。

    l            传染病的特性(病原毒力强弱)。

    l       接触病原前,环境的应激程度和种猪体质。

     

    3.   适应过程可通过注射疫苗、使用药物、接触活猪或粪便等方式来完成。

    a)        药物

    l            引进的种猪入场后,注射长效和广谱抗生素,如长效青霉素、长效土霉素。

    l            在适应期的最初几周,饲料中添加1/2-3/4治疗剂量的抗生素(如330ppm的金霉素)。药物添加的具体方法应征求兽医的意见。

    l            左旋咪唑注射6毫克/公斤体重或口服10毫克/公斤体重。

    b)        疫苗

    l            种猪到达后,应按常规程序进行免疫,包括口蹄疫、伪狂犬、猪瘟等。最佳的免疫时间是在到达后的3-5天内进行。另外,下列疫苗也应视情况考虑使用:

                          i.              细小病毒:配种前6周、3周各免疫1次,但日龄至少要达到150天。

                       ii.              猪丹毒:到达后即免疫或与细小病毒一起免疫。

                    iii.              大肠杆菌:产前5周、2周各免疫1次。对后备母猪,可让接触原场仔猪或母猪的粪便,3次/周。

                       iv.              钩端螺旋体:到达后即免疫,或与细小病毒一起免疫。

                          v.              乙脑:免疫所有引进的种猪,尤其是在蚊虫活跃季节。

    l            如果猪场附近地区存在下列一些疾病,那么,也应考虑免疫:

                          i.              萎缩性鼻炎:到达后即免疫。

                       ii.              喘气病:如果引进的种猪无此病,则到达后即免疫。

                    iii.              传染性胃肠炎:隔离期免疫阴性母猪,或在到达后马上让其接触原场断奶仔猪的粪便。

                       iv.              蓝耳病:让引进的种猪与病毒携带者接触,比免疫更有效。如果引进种猪的蓝耳病血清学检查为阴性,在适应期应尽早让其与原场6-12周龄的仔猪接触。若无蓝耳病,则在配种6-8 周前,主动接触蓝耳病病毒。

    l            其它:链球菌、流行性腹泻疫苗。

            ★ 免疫、注射针头规格:16×45 ,或16×38。

    c)        接触病原

    l            粪便:在隔离期,可用生长猪、成年公猪和母猪的粪便与引进的种猪接触。

    如果原有猪群有猪痢疾、球虫、C型魏氏梭菌感染或猪丹毒,不能进行病原接触,但可与木乃伊、胎盘、死胎接触来达到此目的。

    l            猪只:与淘汰的种猪或育成猪接触。第一次接触在隔离适应期的第4周,采取鼻对鼻的方式。其接触比例为3:1到10:1。

    如果接触初期太强烈,可能会引起引进的种猪发病。这样的接触包括:

    a.隔离与适应期太短,适当的保护性免疫反应未能建立。

    b.接触初期太强烈,比如将引进的种猪放在与原有育肥猪很近的地方。

    c.隔离与适应设施没有实行全进全出,上一批种猪正在对病原产生免疫反应的同时,又接触下一批刚到达的、有应激反应的、免疫力低的后备母猪,这样,对两批种猪都会产生更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