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以来,盘城街道居民出行主干道全部绿化、亮化,家家院落栽植各种风景树美化家园;街道商铺统一店面,文明经商,街道清爽整洁;居民见面“您好!”等文明用语已成人们问候习惯……这些显著的变化,都是盘城街道今年创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将创建工作与民生问题很好地融合,让群众满意,从而再促进文明城市创建的成果。
前不久,彭大嫂从苏北过来探望在盘城工作的儿子,不经意随手就把手头的塑料袋给扔了,这时从身边经过的小朋友迅速捡起丢进不远处的彩色垃圾桶。小朋友懂事地说:“现在盘城越来越美,我们盘城5万人,每人做一件文明的事,我们的文明就会提高一大步。” 的确,为抓好今年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盘城把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尤其是把全面带动城市建设和管理作为首要任务,精雕细刻,把街道建设得更美,进一步提升市民素质。盘城新街延绵2公里,大小商铺有500余家,店容不整、沿街货物随意摆放、广告牌乱置等现象都是原来的顽症。今年以来,盘城街道先后投资100余万元,为店铺统一定做凉棚、广告牌,为各地客商来盘城创造了一个清爽整洁的商务环境。原农贸市场虽新建时间不长,可门前车辆随意停放,水果、小吃等摊点杂乱,街道采取堵疏结合、统一布置、统一规划的管理办法,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在整体民生工作中,该街道以解难济困为抓手,着力保证群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截至今年8月份,街道共发放近百万元的低保资金。另外,以富民增收为目的,盘城加快了劳动力就业安置,目前已新增就业岗位696个,实现再就业81人;以改善生活环境为目标,解决群众医疗、吃水等难题,还对年满70周岁以上的1600余名老人进行生活补助;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新建的1600平方米、13个多功能室的文化活动中心已向居民开放……这些关乎民生的问题一个个被解决,事情一件件被落实,盘城街道文明城市创建步伐越走越稳。 “请问你们村里哪几户人家养猪啊?”盛夏时节,记者来到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村——桥林街道勤丰村,“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养猪,养得最好的是豆家组的老王家!”村民们说着就热情地把记者往老王家带。 不一会儿,记者就来到了豆家组的老王家,原本以为养猪这差事肯定既辛苦又忙碌,可没想到老王家夫妻二人正在悠闲地看着电视。老王似乎看出了记者的疑惑,便和记者攀谈起来。老王全名叫做王生荣,从1998年就开始养猪了,但那时老王还在上班,所以养猪只能算个“第二职业”,且规模也不大。2000年,老王下岗,就正儿八经地当起了“养猪专业户”。老王说,有胆量专职养猪,还多亏在市里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的弟弟,这几年,他给了不少技术支持,边学边养,现在,老王也成了养猪专家,乡亲们有啥不懂的都向老王请教。“我现在是科学养猪,把技术掌握好了,只要喂喂饲料,既有高利润,又很轻松!”老王自豪地说。 养猪究竟有多少利润,使得勤丰村家家户户都养猪呢?老王带记者参观了足有200多平方米的猪圈,猪圈虽大,但有分类,有的专门养母猪,有的专门养肉猪,很是讲究。老王得意地告诉记者,现在家里养了12头母猪,每年可产40多只小猪。随着这两年猪肉涨价,小猪崽卖得越来越好,通常刚断奶就被买走了,加上年底再卖二三十只肉猪,一年可赚十几万。“别看勤丰村还是农村模样,可乡亲们靠养猪都致富了,不少人都在城里买了商品房。”老王边说边习惯性地扫了扫猪圈。 虽说勤丰村靠养猪致富被传为佳话,但也有不顺的时候。2006年,受猪瘟影响,全村的猪都得了“蓝耳病”,损失惨重。可村民们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更加勤奋地钻研技术。桥林政府为了鼓励村民,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免费上门防疫、免费技术培训、指导猪圈建设……尤其让村民们高兴的是,桥林政府还给猪买了保险,如果意外死亡,每只猪可获得1000元赔偿。 “有了政府的支持,乡亲们的信心更足了,这不,好几家都在筹划扩大养殖规模呢,一定要把这一只只带领大伙致富的‘金猪’养得更好!”老王对未来的养猪事业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