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廖,我家猪不吃潲了”;“送三包混配料过来,猪断粮了”“爸,有老板来收购咱家40头猪”……在通挽镇拥有着两个猪场、两个混配料场、还身兼“猪司令”的廖福飞,坐那不到十分钟,电话已响起三次。
现年45岁的他,曾于80年代随着劳力大军,涌入柳州等各大都市“淘金”。那时20多岁的他,没技术没文凭只能干苦力活。“搞建筑、挖土方,手掌起了厚厚的茧,年底除去生活开支,才够买一块80元钱的手表。”说起这些,他感叹不已。 “好在90年去参加玉林农校的畜牧养殖培训班”。学成归来后,他带着3000多元钱,在通挽镇租用门面开起一家饲料店,兼销鸭苗。 94年,看着猪肉行情不断上涨,他投入1万元积蓄购回60头猪仔,租用废猪栏养猪。靠着在学校时学到的科学养殖技术,加上精心护理,当年他养的猪个大剽肥,净赚7千多元。开局大红后,他信心百倍。发觉市场上猪仔供不应求,他扩大养猪范围,购回5头优质母猪,繁育猪仔。因及时给猪仔接种疫苗,使猪生长过程提高抗病性很少患病,使他十几年的养猪几乎一帆风顺。 04年至07年他又投入25万元,先后在巴寺村、尚黄村建起两个养猪场。年肉猪出栏达1000多头,年收入7万多元。 邻近的乡亲们见他富起来后,纷纷投入养猪行列。但技术跟不上,养的猪总闹猪瘟,有的没赚反而赔了本。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每送饲料到一户,都会给他们的猪会会诊,猪下痢或不吃食的,及时送药上门。对经济困难的养猪户,他赊销饲料直到农户卖猪后才给钱。其老婆无奈的说,“开店到现在赊在外面的饲料都有3万多块钱没收回。”老廖在那笑呵呵的说,“不急,现在他们困难,有钱总会还的” 伏柳村的张吉林说“去年我养的30头猪仔,断奶后有的头变肿大,有的卧地不起,急死我,弄不好损失2万多块。 多亏老廖及时打了抗菌素才救过来。” 现在方圆几百家的养猪户,谁家的猪有个“头痛脑热”,谁家的猪“准备断粮”他都心里有数,人们都戏称他为“猪司令”。前年,他又把大儿子撵去读了柳州畜牧学校,今年儿子毕业要去广东打工,他说,别去了,在家打理两个猪场,顺便为乡亲们猪“看病”,不然我老了,谁当 “猪司令”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