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妈妈”冉元智:为培育新品种睡猪圈7天7夜
  • 发布时间:2008-11-25 23:57:27 来源:香猪-天津香猪|北京香猪|河北香猪|香猪养殖|香猪价格|香猪批发|香猪网|山东香猪
  • 冉元智,重庆市巴南区畜牧兽医站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重庆市巴南区畜牧兽医协会理事长,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21年的老党员,20年不间断一直从事基层畜牧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她热爱祖国,热爱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连续两届被聘为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成员,2004、2005年被重庆市科委选派为重庆市“科技特派员”。 

    “猪妈妈”冉元智。

      猪倌”冉元智是一位女性,今年44岁。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她在农村摸爬滚打了20余年,现在已是研究员,并担任巴南区畜牧兽医站站长。“我是农民出身,学农业,搞农业工作,”冉元智说,这一辈子最大的骄傲,就是用11年时间培育了“渝太I系猪”。这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由基层畜牧站培育的畜禽类新品系。 

      猪舍七天七夜 

      1986年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冉元智被分配到当时的巴县畜牧兽医站工作。当时巴县(现巴南区)以养猪闻名全国。这一生猪大县却面临一大尴尬:没有自己的品种,良种猪必须从外面引进每,这种尴尬促使冉元智开始思能不能培养自己的生猪品种?在经过多次努力后,冉元智通过母校获得一个良种猪的培育品系,从此挑起了培育瘦肉猪高产仔母猪的大梁。 

      1992年,巴县从江浙一带引种回来了30多头母猪,其中有20多头集中在最高温的暑期生产第一批试验的母猪即将产仔,气温却一下蹿上40℃,冉元智索性把凉板搭在了猪圈上,吃睡洗全部在里面。“主要是为了便于观测。”冉元智这样解释,高温天气对母猪生产不利,要随时记录母猪生产数据,还要帮忙接生、断脐、剪犬齿、人工助产,还要当研究员,称重、登记、做标记。“如果一天有4头种猪产仔,那就一昼夜别想睡觉。”冉元智就在臭气熏天和蚊虫叮咬的猪圈里一连工作了七天七夜。 

      “当时女儿不到5岁,我把她带到猪圈里呆了一天后,发现这环境对孩子太恶劣了,就把她寄养在妹妹家。”冉元智说,她7天7夜没有离开过猪圈的冉元智,母猪生产高峰过后,走去猪圈一身的猪粪味让其他人不敢靠近,“女猪倌”这个名字也在嬉笑中得名。 

      成果为农民创造5千万元收益 

      历经十年反复筛选测试,2003年,冉元智带领的团队终于获得了一个产仔多、瘦肉率高的专门化母本猪品系。经审定委员会审定,他们培育的品系被命名为“渝太I系”,每年比本地母猪多产仔8.5头,瘦肉率达到60%以上,而且肉的口感非常好。 

      目前,巴南区已经推广了11000多头“渝太I系”母猪,在市内以及贵州等地推广了2万多头。“由此出栏的商品猪已是几十万头,直接为养殖户创造近5000万元的收益。”冉元智说。目前,她正准备更大规模地将这一成果推向市场,让这一成果更多地惠及老百姓。  

      在此期间,冉元智还发表了10多篇论文,项目成功后获得无数表彰。然而,她保管得最好的,却是工作笔记和技术资料。她的抽屉里整齐地放着82个笔记本,还有她编写的30多万字的技术资料。 

      她常常觉得,自己不但是一名“猪倌”,还是一名基层畜牧技术人员,要帮助当地的养殖户发家致富,两样工作不能出现“瘸腿”。在怀孕5个多月时,她还在巴南界石的六乡一村连续开展了7场养猪综合技术讲座,其间多次吐得撕心裂肺。 

      下班就去“找女儿” 

      回忆起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冉元智心中最愧疚的人就是女儿。“女儿在上幼儿园时,我经常会下乡教授养殖技术,每天幼儿园还没有开门,我就把女儿送到了大门口的传达室。”冉元智说,而每天都是幼儿园关门了,才挨家挨户到老师家去“找女儿”。由于当时没有移动电话,冉元智有一次一连找了8个老师的家,才找到了早已熟睡的女儿。 

      “现在女儿已经考上大学了,但只考上了专科。”冉元智说,如果自己能多花时间在女儿身上,管管她的学习,女儿应该会考上本科。冉元智说,让她欣慰的是,女儿的性格开朗人品好,也没有责怪她,关系也很融洽。 

      目前,冉元智正准备更大规模地将“渝太I系猪”推向市场,让这一成果更多地惠及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