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过去一年养两头猪忙得团团转,现在一年能养200头,还轻轻松松。”在宁县春荣乡赤堡村,科技养猪示范户王新奎得意地说。王新奎今年四十出头,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标准化养猪协会会长。
在赤堡村,人们可以看到,农民按统一标准修建的猪圈,白墙红瓦,整齐排列。作为宁县标准化养猪示范村,赤堡村养猪户在县农牧局和绿鑫草畜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养猪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示范推广标准化养猪模式,让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妇女变成了养猪能手。村主任李志平说:“截至今年2月底,我们村有5头以上的养猪户112户,去年全村仅养猪一项收入227万元。” 来之不易的选择赤堡村是个山区村,人均只有0.7分耕地,全村1100多名青壮年中,750多名常年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妇女,如何让这部分村民致富有项目、省心省力多增收?经过多年探索,村党支部在2006年年初确立了“发展现代畜牧业,带领全村老人和妇女增收奔小康”的工作思路。现在,王新奎和村里5户党员科技养猪示范户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已摸索出了一套科学养猪标准化模式。去年年初,村里组织愿意养猪的农户到王新奎的养猪场参观,组织党员干部入户宣传动员,乡村干部还同县畜牧局干部和绿鑫草畜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一道,上门帮村民搞规划,标准化养猪模式逐步在全村推开。如今在赤堡村,已有95户农户修建标准化猪圈475间,养猪8900头。 标准化养殖并不难2005年5月,王新奎到陕西长武县相公镇养猪示范小区考察取经,看到小区内的几位村支书带领村里养猪大户集中搞生猪标准化养殖,他就动了心。 “过去一说科学养猪,村里很多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都担心学不会,其实按规定办,并不难。”王新奎深有体会地说。 在王新奎家的标准化猪舍里,院墙上整齐悬挂着《猪场无害化处理制度》、《卫生防疫制度》等技术规章。按照规定,王新奎每天给猪吃两餐,分别在早上8时和晚上6时半,比他家人开饭的时间还准。清洁卫生也是定时做,每天清扫两次粪便,隔天消一次毒。 最让王新奎满意的,一是每天饲养200头猪只需用3个小时,不会影响到他在村里的工作,二是政府为养猪户提供的一整套完备的服务体系,使他养猪不费劲。去年农历八月初,他家几头猪得了瘟病,他先是按照防疫手册进行前期护理,然后按墙上的专家电话号码拨通了电话,兽医很快赶到,病猪得到了及时救治。 经历两年多时间,标准化养猪技术已全装在王新奎脑子里。如今,他担任了村里标准化养猪协会会长,自己家每年出栏猪多达200多头,收入十分可观。 人均增收过千元在王新奎的示范带动下,赤堡村的农民普遍尝到了标准化养猪的甜头,实行标准化养殖的农户,年人均增收达到1000元以上。过去村民养猪,一年出栏只有一批,而现在,村民照王新奎传授的标准化饲喂技术,饲养周期大大缩短,三个月出栏一批。村民王观勤仅去年一年就多出栏了250头猪,纯收入4万多元。 王观勤说,王支书从外地学来又传授给村里的标准化养殖技术,省工又节本。他说,过去他们一家人围着一两头猪转,起早贪黑,又忙又累。现在供水自动化,饲料进行了科学搭配。一头猪过去每顿10多斤杂料,现在只要两斤左右的复合饲料;过去饲料要一天喂三顿,现在每天喂两顿;过去喂两头猪煮食要花两个小时,现在喂100头猪,包括清洗猪圈,也只要花一个半小时左右。 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农户实行人畜分离,独立建圈,再也闻不到臭气了。猪粪为沼气池提供了足够的原料,养猪户家家都建起了沼气池。足够的沼气,使农民煮饭不用柴火,告别了烟熏火燎;一年四季洗澡都能用上热水;美化庭院、装修房屋,购买家电,这些现代文明也走进了农家。 标准化养猪体系,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现在由畜牧防疫部门为养殖户提供“一个小时防疫服务圈”,只要农民一个电话,兽医准在一小时内赶到猪场。 王新奎说,养殖户还有了政府、银行、企业的互利联动协议保障,待在家里,猪仔、饲料就能送上门。过去养猪愁销路,现在养猪户全都参加了养猪专业合作社,签了订单,生猪出栏时,食品公司的车开到家门口;信用社按养殖户信用等级提供贷款,使养猪资金有了保障;有了政策性保险,更让他们吃了“定心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