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跌与暴涨:猪肉价格的震荡行情
  • 发布时间:2008-11-30 10:27:42 来源:香猪-天津香猪|北京香猪|河北香猪|香猪养殖|香猪价格|香猪批发|香猪网|山东香猪
  •  今年猪肉价格的上涨可以说是对养猪户的一种补偿,因为去年猪价是超常之低。但猪肉的大涨并没有激活养猪户们对猪市的信心,“猪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猪价涨跌不定让养猪户们的信心长年受挫,导致猪源流失。由此,猪价的震荡行情也许会在未来不断上演。

        肉价的“涨停板” 

        “我儿子在浙江打工,他前几天也打电话告诉我浙江那边的肉价已经趋于稳定了,而我看北京猪价涨的幅度明显减缓,因此我判断猪价涨得快到头了。”
        “一路上扬的猪肉价格,北京在5月25日达到了每公斤16.34元的巅峰批发价位。”赵登明一边看电视,一边在一个本子上小心翼翼地记录着电视新闻里的这些数据。
        赵登明,四川省苍溪县的一位普通养猪户。今年猛涨的猪肉价格,让去年并没有存栏太多商品猪的赵登明有些难以判断。“现在200斤重的商品猪每斤已经能够卖到四块一二的价格了。而在去年这个时候,200斤的猪价最高时一斤只能卖到一块七八。”
        “苍溪的猪价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这么高过,而且三天两头就是一个价。”赵登明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言语间的兴奋,并不亚于一位股民连遇几个股市涨停板。
        而赵把电视里的这些信息记录下来,正是为了准确判断商品猪市场的价格走向、及时了解猪肉的行情,使自己的商品猪能够在历史罕见的商品猪“牛市”中卖个好价钱。
        赵登明翻着他的本子,对记者如数家珍——北京的肉价从5月26日起就开始下跌,26日的批发价是每公斤16.33元,27日的批发价是每公斤16.23元,28日的批发价是15.75元。而到5月29日就一下子降到每公斤14.65元……
        “我还知道北京有个新发地,那里是北京最有名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赵登明说,那里的猪肉价格现在成了全国养猪户的风向标了,“那里的肉价上涨,说明行情不错;如果肉价很低,可能这个市场就不行了。”
        正是基于对这些全国猪肉信息的判断,就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前几天,赵登明刚刚卖出4头商品猪,重量从150斤到180斤不等。“我儿子在浙江打工,他前几天也打电话告诉我说浙江那边的肉价已经趋于稳定了,而我看北京猪价涨的幅度明显减缓,因此我判断猪价涨得快到头了,所以就赶紧卖了4头商品猪。”
        赵的判断非常准确,就在他卖出商品猪几天后猪价就出现了小幅下跌。为此,赵登明更是对电视新闻里提供的信息深信不疑,“现在正是农村里的大忙季节,有时就看不了这些新闻,我就跟家里人说,几点看中央新闻,几点看四川新闻,等我回家后再整理这些信息。”赵如是吩咐家里人。

             四川商品猪的“苦涩” 

        赵登明告诉记者,与今年猪价超常之高相比,去年是超常之低。“去年这个时候,同样是200斤重的商品猪,每斤只能卖到一块七八。所以养猪也就少了,而现在猪价高了,但圈里却没有猪了,有价无猪。”
        肉价涨了,猪价高了,但更多养猪户的心里却是一丝难掩的苦涩。
        “我上半年只卖了4头猪,”言语之间,赵登明也难以避免阵阵遗憾:“谁也没有想到,今年的猪价会这么高。”
        赵登明告诉记者,与今年猪价超常之高相比,去年是超常之低。“去年这个时候,同样是200斤重的商品猪,每斤只能卖到一块七八。所以养猪也就少了,而现在猪价高了,但圈里却没有猪了,有价无猪。”
        对于以养猪为主的四川当地老百姓而言,这种苦楚是不言而喻的。
        “去年我们都对养猪伤透了心啊,”另一名村民也对记者说,包括他家在内,好几家去年看到养猪这种行情,都把家里的母猪卖了,下决心不再养猪了,“家里有年龄稍微轻点的,今年过完年就出去打工了。”
        苍溪县岳东镇动物检疫防疫站(以下简称动检站,畜牧食品局下设镇级职能机构)的干部汪正山向记者证实了这一说法。
        “去年猪价暴跌,严重挫伤了养猪户的积极性,”汪正山说,去年这个时候小猪每斤为1.2元到1.3元,商品猪最高每斤卖到2元,“如果是一百五六十斤的猪,每斤才卖1.5元。”
        正因为如此,该镇母猪的喂养量急剧下降。汪正山提供给记者的数据显示,2006年,岳东镇全镇有母猪1700头,而到了2007年,这一数据显示为1200头,减少了29.4%。
        “母猪的减少,意味着猪源的减少;猪源减少,直接导致商品猪减少。”来自岳东镇动检站的另一组数据显示,2006年,该镇商品猪存量是17000头;2007年,该镇商品猪存量下降到13000头。
        商品猪存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出售量的明显降低。“到现在为止,我们镇出售商品猪的统计数据是5000头,而去年1月到6月总共卖了7600头商品猪。”动检站的汪正山对记者说。
        “所以,现在尽管商品猪的价格很高,但老百姓手中却没有可以出售的商品猪了,看着就是窝火。”但令汪正山更为忧虑的是,商品猪价格没有规律性的波动,正在让老百姓越来越对养猪业失去了信心,“这样下去的后果是很危险的,专业养猪的地方都会没猪肉吃。”
        这种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
        赵登明告诉记者,虽然现在猪价很高,但养猪的积极性并没有明显改变,该出去的出去,该打工的打工,土地没有人做的依然荒着。他笑着说,在他们村里,现在出现了很多夫妻两个外出打工的“双职工”家庭,老弱病留守在家,“真正能够养商品猪的就没有几家了。”赵感叹着说。
        据了解,在赵登明所在村组一共有40户人家,但现在实际住户只有30户。其余10户人都是外出务工、人去屋空地荒。
        “养猪不划算,去年养一头商品猪最少要亏五六十块钱,外出打工虽然辛苦,但挣的那份钱有保障。”赵登明直言,他们一家6口人,儿子和儿媳现在就都在外地务工。
        猪价的长年不稳定使老百姓的养猪积极性不高、养猪户急剧流失。据当地地方干部估计,在川北这个养猪重镇,商品猪正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在剧减,而这正是基层干部汪正山的忧虑。

           养猪户“看空”行情
     

        商品猪市场行情看好,但养猪户并不好看,因为猪价反复无常,又因为旱情导致粮食减产,养猪的成本会越来越高。
        赵登明的“另一重身份”是岳东镇现在1200头母猪养猪户之一,所以在猪价的上扬中他比普通养猪户有更多的幸运。
        “我家母猪今年生了11个小猪崽,再有十多天就可以卖了。”5月29日,赵登明的爱人对记者兴奋地说,当地小猪的市价每斤已经上涨到了8元。
        小猪价格的上扬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时隔一天,赵登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小猪价格已经上涨到了每斤8.2元。
        尽管去年同期,小猪的价格每斤只能卖到1.3元到1.4元,但赵登明现在并没有太多的兴奋。
        “根据我们多年的养猪经验,现在猪价高了,接下来就是猪价的低谷。现在商品猪行情好,那么必然刺激了部分养猪户的积极性,所以小猪价格高;本地小猪不够,外地小猪也会被贩卖进来,这样养的猪一多起来之后,猪价就下跌了。”
        赵登明进一步向记者证实,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曾经预订了他家小猪的养猪户,刚刚又取消了预定。“有经验的养猪户看法都一致,在这个猪价高峰期,都不会大量买进小猪。”
        事实上,当地另一村民在猪市上看到的情况正如赵姓村民所分析的那样,猪市上小猪数量很多,价格也很高,但一半逛猪市的村民只是在打探行情,没有出手买猪的意向。
        而原本计划留一半多小猪养,基于目前的行情,赵登明也改变了既定的计划——只留三两只小猪,其余的将全部拿到市场上出售。
      “即使每斤只卖8元,一只20斤的小猪也可以卖160元;如果自己养到150斤出售,但六七个月之后的商品猪究竟能够卖到什么价现在很难说清,而且还要花时间投入粮食和财物,这样算下来,现在出售小猪更划算。”这是赵登明心中的另一张算盘。
        该村一名汪姓村民也向记者证实说,他目前就没有买小猪的打算,现在高价买入小猪,将来低价卖出商品猪,自己反而会赔钱进去。
        岳东镇动检站干部汪正山也表示,在猪价很高的时候,老百姓买猪反而更理性一些,其核心原因就在于商品猪市场的价格无常,“以前商品猪价高时都竞相买小猪,结果小猪成长为商品猪可以出栏时猪价又低得不行。所以,现在是行情好但小猪并不好卖。”
        “相反,在猪价很低的时候,买一只小猪也花不了几个钱,养着也是养着。所以,小猪反而还好卖。”汪正山对记者说,这样循环的结果,是养猪户对养猪业信心的渐失,同时更增加了商品猪价格的不稳定因素。
        商品猪市场行情看好,但养猪户并不好看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四川近几年持续干旱。“旱情严重,首先是粮食减产,尤其是养猪必不可少的玉米最受旱情影响。其次,地里没有青菜,也没法养猪。另外,就是在粮价上涨的趋势下,养猪的投入成本也越来越高。”岳东镇的一位村干部对记者这样分析。
        对于此,苍溪的一位农业干部证实说,这几年往往是上半年严重干旱、下半年受涝成灾,严重影响了商品猪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同时,现在每年都会出现局部疫情,使养猪户经济上受到损失。而有的因担心猪病风险,被迫提前上市;有的因怕疫病传播,暂时不敢进苗补栏,致使农户猪圈空栏比例增加,极个别地区还出现了无猪村现象。

        猪源流失的“制度问题” 

        养殖户积极性受挫,减少了商品猪的出栏量,要缓解这样的情况,必须建立机制、发布准确的信息,让老百姓做出正确的市场判断。
        四川是养猪大省,资料显示,四川商品猪出栏量曾经约占全国10%左右。而在地处川北山区的苍溪县,养猪业则是该县的骨干产业。
        该县畜牧食品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在苍溪县2006年全年约31亿总产值中,养猪业的贡献不低于6亿元,接近20%的比例。
        这一“政绩”使得畜牧食品局每年都可以从县财政获得110多万元的财政补贴,但摆在案头上的一组最新商品猪统计数据却让局长杨厚春开始坐立不安起来——2006年1月到6月,苍溪全县商品猪出栏量40多万头,全年商品猪出栏90余万头。而根据今年1月到5月底的统计,全县商品猪出栏量已经下降了10%的比例。
        到今年年底,全县商品猪的出栏量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去年的90万这一标杆吗?以务实著称的杨厚春一直在探索解困之法。
        一位苍溪地方干部对记者说,为此,“杨局长经常一个人骑一辆旧自行车悄悄地下乡微服私访,跟老百姓和基层了解情况。我们现在如果有急事联系,就从来不打办公室电话,直接打局长手机。” 
        5月31日中午,杨厚春在他的办公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很坦白地告诉记者,养猪业目前面临的困境“不是单凭个人或全局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制度问题。”
        “不论是自然条件的影响,还是养猪劳动力的缺失,导致养猪业下滑的根本因素在于猪源流失,而猪源流失的原因就在养猪户信心的不足,养猪没有利益保障。说到底,这还是一个制度问题。”杨厚春再次向记者强调“制度问题”。
        杨厚春一再强调的“制度问题”,就是没有一个可以保障养猪户养猪利益的制度,从而使养猪业的风险越来越大。
        事实上,苍溪县畜牧食品局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改革试点。“我们建立了一个养猪专业户补贴机制,保护猪源。”杨厚春介绍说,这个制度就是对良种母猪喂养量在3到5头的专业户,政府出资购买价值300元的母猪赠送。“但是这种政策并不能惠及所有的母猪养殖户,只是针对专业养猪户,而且这种赠送还是在财政补贴内的限额赠送;其次,这种补贴也只是发展时补贴,没有后续补贴,这就是说当小猪的行情不好、卖价很低、养殖户利益没法保障时,政府不会再管。”杨厚春并不避讳补贴制度的缺陷,而导致制度缺陷的原因就在于地方财力拘谨、没法提供持续的支持。
        除此以外,据介绍,苍溪县财政还专门设立了全国首个养猪防疫基金,专门用于对疫情的防治,以此保障养猪户的疫情风险。“基金是30万元,财政滚动划拨,始终保持在30万元的水平。”杨说。
        但是,这些探索性的政策显然还无力撼动养猪业的集体下滑。杨厚春呼吁说,养猪业的成本在不断增加,风险在不断加大,国家应该出面,对养猪业建立区域性的补贴制度或风险基金,“补贴制度,就是取消商品猪各个环节的税费,把利益反哺给养猪户;风险基金,就是在猪价很低时,给母猪养殖户一定的补贴,保证他们的养殖成本。”
        “只要母猪在,那么猪源就存在。即使商品猪价格低下去了,母猪可以停止繁殖;行情好了,母猪马上繁殖,半年后就可以恢复正常的养殖状况。”在杨厚春看来,如何保护猪源,这是目前基层面临的最大困境。
        据另一位不便公开身份的干部透露,在地方上,为了保证养猪业对经济的拉动力,一方面就是跟养猪户协议,你养猪,我提供技术上的对口服务;另一方面,采取传统的给畜牧食品局下达养殖任务,畜牧食品局再给地方动检站的干部分配具体指标。“养猪指标的完成情况,将作为地方动检站干部的工作业绩考核。这也是无奈之举。”该干部叹息说。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生产科教处副处长富刚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养殖户积极性受挫,减少了商品猪的出栏量,要缓解这样的情况,必须建立机制、发布准确的信息,让老百姓得出正确的判断、倾向于理性的多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