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的情况下,顾问和兽医专家会建议猪场用本场繁殖的后代来更新种猪群,他们实际上对这样做的后果没有充分了解。就连育种公司有时也会建议客户自繁种猪,以便促成自己的交易。
我不否认,自繁种猪是一条提高生物安全水平的有效措施,而且,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以有效解决种猪更新的问题。我的目的是想为读者指出这种做法的潜在缺陷,而读者可能对这些缺陷并不了解。
自繁种母猪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 不必再转进生猪,提高了生物安全
- 对自繁青年母猪的生产性能更容易把握
然而,这种做法存在缺陷,这种缺陷一方面存在于自繁青年母猪的生产过程本身,另一方面存在于自繁种猪的整个生产系统当中。
育种公司的配种程序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种程序能保证杂交优势最大限度地在商品猪身上表现出来,而这种杂交优势所达到的效果如果通过对特定性状进行选育来达到,可能需要多年的时间才能实现。
第一代F1杂交母猪所产的下一代母猪的杂交优势会丧失50%。再下一代母猪的后代还会进一步丧失33%的杂交优势。听起来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考虑到100%的杂交优势相当于每窝增加1.3头断奶仔猪(见表 1),损失50%杂交优势就相当于母猪生命期的6胎当中少产3.9头断奶仔猪,对于一个100头基础母猪的猪场来说,就是390头仔猪。
上面的推算还是以公猪选种正确无误的假定为前提。这要求猪场要保存完整的记录,才能区分父母代的母猪是长白还是大白的后代。如果公猪或精液的选择过程出现失误,后代母猪的杂交优势还会进一步降低25%(1.95头断奶仔猪/生命期)。
当猪场资金不足的时候,自繁母猪常被视为一种廉价的生产方案。然而,考虑到自繁母猪生命期生产性能的下降、肥育阶段的损失(出栏体重下降造成的隐性的成本增加)、选种选配所需的额外人工开销、自繁母猪的遗传性能越来越落后,等等,这种方案可能最终反而会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
另外,自繁母猪的生产也缺乏灵活性;因为这种情况下青年母猪的选择必须提前11个月确定下来,无法迅速根据市场需要增加青年母猪头数的预算。再考虑到仔猪转为后备母猪导致生长猪减少而形成的直接损失,以及为了保障正确选种而花在公猪品系和精液方面的额外开销,这种看似省钱生产方案就不那么划算了。
表 1 杂交一代母猪100%的杂交优势 |
| |
后代 |
母亲 |
总和 |
| 窝产仔数 |
+0.30 |
+0.75 |
+1.05 |
| 每窝断奶仔数 |
+0.45 |
+0.85 |
+1.30 |
| Sellier, P. (1976) 猪的杂交基础;畜牧综述; Prod Sci 3:203-226 |
| 成本分析... |
| 出栏减少一头造成的直接损失(每磅胴体£1计) |
£75 |
| 选种、免疫、打耳号的人工成本 |
£2 |
| 杂交优势的损失 - 仔猪价值: £20/头仔猪 x 3.9头 |
£78 |
| 购买公猪精液的额外开销(£30/窝,每窝选3头后备青年母猪) |
£10 |
| 自繁母猪的成本 |
£165 |
购买F1母猪的成本 |
£125 |
增加的成本(不包括上文提到的隐性成本) |
£40 |
| 译注:上述数据中货币以英镑为单位。考虑到具体价格与国内市场相差较大,因此未换算成人民币。读者可按上述计算的原理,根据本地的市场价格自行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