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维生素是六大营养素之一,由于维生素的作用主要与三大有机物—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有关,也就是说,它能够促进蛋白质和能量的代谢,因此猪对它的需要量少而作用大,一旦缺乏,会造成能量和蛋白质的代谢障碍,造成母猪繁殖性能的下降、商品猪生长速度缓慢,饲料报酬降低。但同时,在生产上又存在维生素的作用被无限夸大的倾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维生素就像一位巧妇,而蛋白质和能量就像是粮米,在粮米缺乏的情况下,巧妇也是无能为力。因此,要保证猪群的生产性能,首先要保证蛋白质、氨基酸、能量的供应,然后在维生素的作用下,把饲料中的营养素转化成猪肉产品,获得好的饲料转化率,从而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保证饲料中能量和蛋白质、矿物质供应的情况下,维生素会发挥它特殊的作用,适宜的维生素添加会帮助养猪场获得好的生产性能,同时添加的维生素成本又适度,这样的维生素添加才是经济上最合算的。 
 最适维生素营养的概念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和英国农业研究委员会(ARC)提出的维生素需要量为接近于预防临床缺乏症的最低需要量。在生产条件下,应予以调整(McDowell,1989)。因此,有人提出“最适维生素营养”(Optimum vitamin nutrition)及“最适维生素的供给量”(Optimum vitamin allowance)的概念,如图1。临界区为低于需要量可能产生缺乏症的水平,最低需要量为防止缺乏症的维生素水平,此时动物表现正常,但生产性能并非最佳。但由于影响动物对维生素需要量的因素很多,饲料中维生素的含量变异大,影响维生素消化和吸收的因素也很多,而且在同一品种、类型的不同动物之间,同一畜群的不同猪只之间以及不同日龄猪只之间也可能不同,因此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最适需要量的确定非常重要。 2  影响维生素最适供给量的因素 因此我们应首先要了解动物真正的需要量,然后考虑影响动物需要量的因素,再考虑环境因素和饲粮因素对维生素的破坏,及添加过量对动物的影响,最终确定维生素的最适添加量。 营养师在确定最适维生素添加水平时, 主要关心的问题应该是成本-效益比和动物的生产性能。对于添加维生素的成本, 应根据多添加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一般添加而一旦发生缺乏症时导致的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的下降而进行全面衡量。 2.5 毒素和病原微生物对维生素代谢的影响 能够干扰肠道的吸收或者能够干扰代谢的事件或物质,都会干扰维生素的吸收和生物利用率。球虫病、组织滴虫病、霉菌毒素中毒、沙门氏菌病、吸收不良或矮化综合症、腺胃炎、病毒性肠炎等疾病,都能损害肠道粘膜从而降低维生素的吸收率。饲料受到霉菌毒素和细菌毒素的污染后能损害机体的吸收和代谢功能,从而会以多种方式增加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胃肠炎和维生素代谢多种肠道病原微生物可引起多种多样的临床肠炎而危害鸡的健康及其生产性能。这病原因子包括艾美耳球虫、组织滴虫、一些病原菌和条件性致病菌、真菌及其毒素以及一些病毒。所有的病原体往往都能生存于家禽的周围环境之中,从而使这些感染成为鸡群中呈地方流行性疾病。这疾病的临床表现可有很大的不同,从仅有微弱临床症状的亚急性疾病到具有典型症状并常有大量死亡的急性疾病。 胃肠炎会造成消化吸收不良,还会因过量饮水并加快水的排泄,导致水溶性养分(比如水溶性维生素)丧失的现象。粘膜细胞的完整性不仅为维生素的吸收所必需,而且是某些维生素在被吸收入血流之前发生生物转化和活化所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3和E)在体内的量大于生理和代谢的需要量,就会储存于肝脏之中以备维生素摄入量或吸收率不足时所需。1日龄雏鸡体内脂溶性维生素的储存量和利用率取决于母体供应给种蛋的维生素量(这些维生素在雏鸡出壳前转入到了雏鸡的肝脏之中)。雏鸡在出壳后最初几天之内依靠来自母体的脂溶性维生素,还不能利用饲料中的维生素。 2.6日粮中需要添加的维生素 对于猪来说需要添加所有的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提高B族维生素可提高仔猪的生产性能和瘦肉率。怀孕母猪日粮中另加维生素E可提高配种受胎率和产仔数,并可降低仔猪断奶前死亡率。并因为采食量的下降和高温高湿对维生素的破坏,而应加大日粮中维生素的添加。 由于维生素是最容易受到破坏的营养素,高温、高湿、光照、微量元素、氯化胆碱、食盐、酸碱度等环境因素会降低维生素的活性,疾病、生产性能等会提高动物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维生素的添加量,来保证动物获得最佳的生产性能,养猪场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