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 要:本文介绍了保健猪舍的设计原理, 即通过完善猪舍内外布局和猪舍内部的工艺设计等一系列措施, 以尽量满足猪的生物学需要、 减少环境因素的应激等为设计依据,最大限度的切断疾病的可能传播途径, 为猪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和繁育环境, 从而将药物和保健品的使用降到最低, 最终实现从猪场硬件设施方面来进行猪只饲养和保健的目标。 在养猪生产中, 猪舍的设计对于养猪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良好的猪舍设计不但可以减轻养猪工作量, 而且有利于猪只的生长, 减少药物和其它保健品的使用,从而极大的提高养猪效益和猪肉质量。而不科学的猪舍往往造成猪只生长不良、疾病控制困难, 严重的还造成猪场倒闭。但由于猪舍设计的不科学所致的损失往往是一种隐性损失,不易觉察。因此到目前还是有很多人对于猪舍的设计没有引起足够 的重视。这一情况在中小型的猪场更为突出。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保健猪舍的一些设计想法,以给同仁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大体上来说,保健猪舍的设计原理主要是通过完善猪舍内外布局和猪舍内部的工艺设计等一系列措施, 以尽量满足猪的生物学需要、 减少环境因素的应激等为设计依据, 最大限度的切断疾病的可能传播途径, 为猪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和繁育环境, 从而将药物和保健品的使用降到最低,最终实现从猪场硬件设施方面来进行猪只饲养和保健的目标。相对于目前的传统猪舍,保健猪舍的设计不但要充分考虑便于养猪生产和管理的需要,还要重点考虑猪只的福利以及疾病的控制,充分挖掘猪只的生长潜能。达到增加生长速度、疾病控制的目的。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猪肉品质。采用这种设计的猪舍, 不论从动物的福利角度,还是从养殖业的利润角度来说, 都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现代化养猪的一个发展方向。 毒和散毒的特点,并且潜伏感染随时可被激发。我们最好不使用普通弱毒苗。在阳性场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有发生基因重组的危险。灭活苗包括普通灭活苗和基因缺失灭活苗, 使用基因缺失灭活苗既安全又便于种群净化。 因此推荐使用基 5.3 免 疫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生物安全措施, 确保每次引进的种猪都是伪狂犬病阴性猪,同时对全场猪群进行伪狂犬基因缺失灭活苗, 免疫接种。母猪在分娩前30d 左右和配种后 15d 左右各免疫一次,后备种猪在选留时再免疫一次; 引进种猪和外购商品猪在入场后第 2d 或第 3d 免疫一次,3 周后加强免疫一次。仔猪可以根据猪场具体情况选用以下模式,330 模式即在仔猪 3 日龄之前鼻内免疫一次、30日龄左右免疫一次, 该模式适用于第 1 阶段和第 2 阶段都有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和发病的猪场,3070 模式即在仔猪 30日左右和 70 日龄左右分别免疫一次,该模式适用于第 2 阶段和第 3 阶段都有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和发病的猪场; 70 模式即在育肥 70 日龄左右免疫一次,该模式适用于第 3 阶段有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和发病的猪场。 5.4 种猪场净化 猪场进行血清学检查,将野毒抗体阳性猪和阴性猪分开饲养,并且注射基因缺失灭活苗, 4~ 6 周后加强免疫一次。对于血清野毒阳性猪所产仔猪, 在断奶后尽快隔离饲养, 在 16 周龄时进行血清学检查 ( 此时母源抗体转阴) , 野毒抗体阳性猪不得种用, 阴性猪可留作种用, 逐渐淘汰野毒感染猪。 6 讨论与小结 6 .1 大部分猪场只对母猪群而没有对商品猪群进行伪狂犬基因缺失灭活苗接种,即使个别猪场给商品猪接种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缺失灭活苗, 由于时间不合适使免疫效果不太理想。 6.2 随着伪狂犬病病毒在猪体内不断传代,其致病力不断增强, 致病力比较强的毒株也能感染日龄比较大的猪只, 对呼吸道组织有更强的亲和性, 进而导致肥育猪的呼吸道疾病。 6.3 伪狂犬病病毒感染仔猪后可导致被感染猪终生带毒, 当体内母源抗体比较高时, 这种伪狂犬病带毒猪不表现临床症状, 当母源抗体下降到一定水平后, 潜藏在组织内的伪狂犬病和毒大量繁殖并扩散到全身, 导致猪只发病。 6.4 母猪伪狂犬病疫苗免疫效果比较差时, 其抗体水平也比较低, 仔猪获得母源抗体的被动免疫保护力就差, 同时, 带有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株的母猪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排放野毒感染仔猪, 导致第 1 阶段仔猪发病率比较高, 第 3 阶段发病率比较低。反之, 母猪伪狂犬病免疫效果比较好时, 其抗体水平也比较高, 仔猪获得的被动免疫保护力也比较好, 带有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株的母猪通过多种途径排放野毒感染仔猪的概率就低, 第 1 阶段仔猪的发病率相应就降低, 第 3 阶段的发病率几乎不变。 保健猪舍的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 1 符合养猪生产管理的需要 这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发展, 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设计主要体现在猪舍的选址、布局以及内部流水线设施等方面。 使高密度、 高效率的养猪生产成为可能。 这方面的文献资料也较多, 在此不再详述。 2 符合猪只的保健需要 这主要是通过对猪舍硬件设施的优化, 为猪只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尽量减少环境因素对猪只的应激。同时最大可能的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具体来说, 保健猪舍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提供一个舒适的生长繁育的环境 猪舍的设计要符合 猪的生物学特性, 具有良好的室内环境条件, 满足猪的福利,我们知道, 环境应激不但造成猪只的生长缓慢, 饲料报酬低,而且使猪只的免疫力降低, 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从而使疾病更容易发生。 相反, 良好的生长环境, 可以加快猪的生长速度, 提高饲料报酬, 同时能够提高猪的免疫力, 降低药物的使用, 从而提高养猪效益和猪肉质量。良好的生长环境主要是猪舍内的小气候控制。 这些方面在养猪生产中很早就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但是由于这些指标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 在实践中又得不到充分的落实, 比如说密度, 如果降低猪只密度, 则意会着单位面积的产出减少; 在冬季为了保持舍温, 门窗紧闭, 又造成了空气的污浊; 夏季向猪体和猪圈冲水可以降温, 但增加了舍内的湿度。如何科学的解决这些矛盾, 则必须对猪舍内小环境进行综合考虑, 以创造一个有利于猪群生长发育的环境。 2.2 猪场污水和粪便的无害化处理 猪场粪污的处理 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猪场疾病控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及时合理地处理猪粪, 既可获得优质的肥料, 又可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对于粪污的处理, 首先要将雨水和污水分离, 这样可以极大的减少污水量。中小型猪场可建立沼气发酵池来处理猪场的粪便和污水。大型猪场要建立专门的污水处理设施,对于粪便的处理可以将干粪直接出售给农户作肥料, 有条件的还可进行生物发酵, 生产猪粪生物有机肥。这样不仅可消除污染源, 还能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2.3 有利于切断疫病的传播途径 通过对硬件设施的优化,减轻日常养猪生产中疾病防控的工作量, 同时使疾病防控工作更有成效。这主要包括猪舍内外的布局和配置、猪舍内部生产设备的优化以及小动物的防控等方面。 其主要的目的是尽量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3.3.1 各猪舍的合理布局 这主要是指配种、 妊娠、 分娩、 保育、 育肥舍等的空间分布。原则上是要求各猪舍的距离尽量的大, 同时做到各猪舍的单向流通。这方面一些大型猪场做的比较好, 目前很多猪场开始采用二点式或三点式隔离饲养新工艺, 这样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了疾病的传播。 3.3.2 生产设备的优化 猪舍内部的养猪设备主要包括各型猪栏、 饮水装置、 喂料或食槽、 运动场地、 粪沟及清粪装置。在各型猪栏的安装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猪只的活动空间, 粪便的处理。值得注意的是, 在这些设备的目的不但是提高养猪效率, 而且要有利于改善猪舍内的小气候, 有利于猪只的生长发育; 同时也要有利于疾病防控。 3.3.3 猪舍内部的合理布局 这主要包括猪舍内部的各猪栏之间的分布、 隔离等。 目前有的猪舍在设计时, 片面追求空间的利用,内部没有合理的分区和隔离, 导致疾病很容易在整栋猪舍内传播。 3.3.4 小动物的防治 在猪场中, 小动物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传播媒介, 这些小动物包括爬行类的有老鼠、 猫、 蟑螂、 蚂蚁等; 飞行类的有鸟、 蚊等。在一些养殖密度较高的地区, 小动物是一种重要的疾病传播媒介。其中以老鼠的危害为大。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小动物的活动在白天不是很明显, 但是在晚上则特别猖狂。很多猪场均没有这方面的措施, 造成各种小动物在猪场之间或猪场内部的猪舍与猪舍间自由活动, 无形中成为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特别是目前养猪呈区域化方向发展, 一定地域内的养殖密度加大, 如何防止猪场之间和猪舍之间的交叉感染是关系到猪场成败的大事, 很多地方疫病呈地方性流行, 除空气传播这一原因外, 小动物在中间所起的作用有必要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笔者认为, 墙面从地面到窗户的内外高度均要用水泥抹光滑,不能过于粗糙, 也不能留下缝隙。粪沟与猪舍相通的地方要经过特殊处理, 猪舍的门也要关闭严实。防止小动物的随便出入。对于飞鸟较多的地方, 还要加装铁丝网。 面对当前养猪业中出现的疾病的大规模流行、各种药物的使用居高不下等现象。这些问题不是单纯依靠药物就能解决的问题, 如何优化当前的猪舍结构, 使猪舍不但能为猪只提供一个生长发育的空间,而且还能起到保健的功能。这从动物的福利角度, 还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猪肉质量等多个方面均是相当重要的。这也是今后猪舍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