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疫病形势:心理影响大于生产影响 猪价狂飚的罪魁祸首
二、 盈利周期预警:一个新的超高、超长盈利期已经到来 三、猪价预警 活猪价格:2006年11月份便进入“正红色”预警区 猪肉价格:活猪涨价及时跟进 活猪跌价并未紧跟 仔猪价格:“+黄色” 二元母猪价格:启动较晚 四、生产预警 生猪存栏指数:先降后升 母猪存栏恢复 母猪存栏指数:2007年下半年母猪存栏快速恢复 母猪补栏指数:2008年、2009年生猪存栏结构变化的源头 生猪补栏指数:仔猪远比母猪抢手 五、供求预警 供应指数:生猪存栏的增长并不意味的供应的增加 六、2008年生猪市场预警及应对预案 母猪存栏变化预测 生猪存栏变化预测 生猪需求形势预测 应对预案 2007年全国生猪市场经历了历史上价格上涨速度最快、幅度最大的涨价。尤其是5月份后,全国各地活猪价格屡创新高,不仅带动养殖盈利水平不断上升,而且由于生猪短缺,导致禽蛋、禽肉、牛羊肉、蔬菜等需求增加,从而带动了整个食品体系的价格上涨,CPI指数屡创新高,给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带来了巨大压力,通货膨胀风险增大。 随着猪价上涨带来的影响逐步扩大,经济学界、各大媒体甚至整个社会都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养猪业。国务院、农业部、商务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纷纷出台包括“补贴、保险、贷款”等各个方面的政策措施推动养猪生产,希望通过宏观调控平抑居高不下的猪价。然而猪价仍保持高位运行,且有进一步上涨的势头。 本报告将从盈利周期、价格走势、饲料市场形势变化、政策影响、疫病情况、存栏结构变化等方面展开对2007年全国生猪市场的分析。 一、 疫病预警
根据对不同时期生猪疫病的调查评估可知,2006年4月份开始的高致病性蓝耳病对养猪业的影响深远,而且疫情最为严重、对养猪生产造成的损害最为严重的时期是在2006年6月-2007年2月。最初的2006年5、6月份,疫病从江西、湖南等地向周围各省传播,2006年10月份左右传至河南、山东、河北等华北地区,随即年底传至东北。至2007年5月份,多数地区已经发生多轮疫情。疫病所过之处,生猪存栏大幅下降,养殖户/场损失惨重。 2007年5月份以来的猪价大幅飙升,其最为主要的因素就在于疫病导致大量的猪只死亡,存栏大幅下降,生猪供应近乎断档。 然而疫病所带来的直接死亡头数虽然较2006年下降许多,但其所产生的心理影响却非常深远。不少扛过来的养殖户至今对2006年的疫情如“杯弓蛇影”一般,忌惮于疫病的“淫威”,迟迟不敢补栏。补栏的长时间低迷,导致生猪存栏持续下降,并最终引发了2007年5月份开始的猪价狂飚。
如图,2005年10月份后生猪市场进入亏损期,2006年4月份进入深度亏损,并持续4个月之久,这期间大量的散养户因无力承受亏损而淘汰、宰杀母猪,退出养猪业,这为今年猪价的大幅上涨埋下了第一个“祸根”。8月份后进入盈利期,并快速上涨。2007年1月份猪料比价以5.16打破2004年9月份创造的最高值5.06,此时已经折射出生猪存栏不足的现实。 之后随着猪价下跌、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的上涨,盈利有所回落,但生猪存栏持续下降。在猪肉需求淡季的5月份,猪价开始近乎90度的直线上涨,猪料比价、猪粮比价重返超高盈利,并屡创新高,8月份达到了历史罕见的6.58和8.60,创造新的历史最高纪录。8月份后,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短暂回落,但入冬之后,随着需求旺季的到来,再创新高的可能性增大。 三、猪价预警 猪肉价格:活猪涨价及时跟进 活猪跌价并未紧跟
仔猪价格:“+黄色”
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去年同期行情低迷,仔猪价格过低;二、5月份开始,活猪价、盈利水平的大幅飚涨点燃了与育肥猪养殖户的补栏热情,纷纷寻求仔猪,仔猪需求过旺;三、能繁母猪存栏量和仔猪成活率均较低,导致仔猪供应紧张。 需要关注的是,全国仔猪平均价格进入“正红色”预警区的时间是2007年4月份,较活猪价格晚了近半年的时间,较盈利周期晚了3个月。这充分反映出,仔猪的补栏在2007年4月份之前仍处于低迷状态,尽管盈利已经进入超高盈利期,但补栏却未能及时跟进。据调查,原因主要来自于2006年5月份开始的高热病疫情除了重创生猪生产和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外,还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惧。再好的行情,一场疫病同样可以使其倾家荡产。 二元母猪价格:启动较晚
四、生产预警
由此,参考存栏指数变化趋势图,可知,生猪存栏的最低点亦即拐点在2007年的5月份前后,低于正常水平20%以上。据调查,部分地区甚至下降50%以上。其主要原因在于,5月份以前,猪价的相对疲软,以及高热病的余威仍在,多数养殖户不敢轻易补栏。导致生猪“只出不进”,存栏持续下降。 2007年5月份后,猪价开始大幅上涨,高热病影响有所减弱,在高利润的驱使下,补栏开始。但需要关注的是,2007年5月份后的存栏增长主要是靠母猪存栏的增长来拉动的。因此,其增长幅度有限,总存栏的增长速度缓慢。预计,2007年年底,总存栏的水平仍低于2006年同期。 母猪存栏指数:2007年下半年母猪存栏快速恢复
但由于之前母猪存栏水平历史罕见低点,因此,2007年下半年的母猪补栏仍是处于“填坑”阶段,离正常的存栏水平仍有一定距离。其主要原因在于:之前大量退出的散养户鲜有“回头”的,疫病彻底打垮了他们对养猪的信心;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时,劳动力价值快速提升,导致“养猪”与“打工”相比,吸引力明显下降;扛过来的规模养殖户对补栏较为审慎,不敢轻易大量补栏。因此尽管2007年下半年母猪存栏恢复性增长,但要想恢复至正常水平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母猪补栏指数:2008年、2009年生猪存栏结构变化的源头
5月份开始的猪价狂飚带动了养殖户补栏积极性的提高。经过猪价一次次的创新高,养殖户看到了行情短期内难以下跌,于是在多项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母猪的补栏逐渐进入“非常积极”,并与年底进入“旺热”。 2007年下半年母猪的补栏将为判断2008年甚至2009年生猪存栏结构的变化提供重要参考。 生猪补栏指数:仔猪远比母猪抢手
2006年上半年,受猪价和盈利影响,生猪补栏长期低迷。但与母猪补栏不同的是,随着2006年下半年猪价的迅速回升,但有迫于疫病的“淫威”,多数养殖户选择了周期较短的补栏仔猪,而放弃了周期较长、风险较大的补栏母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