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饲料中缺乏铁、铁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引起幼畜贫血、疲劳、活力下降,称为铁缺乏症。主要发生于吮母乳或关禁饲喂牛奶及其制品的幼畜。多见于仔猪,其次为犊牛、羔羊和幼犬。
病因
原发性铁缺乏症常发生于生后不久的幼畜,如3~6周龄仔猪,关禁饲喂牛奶及其制品的犊牛、羔羊,起因于乳中铁含量较少,不能满足快速生长的需要。
继发性铁缺乏症常发生于大量吸血性内外寄生虫感染,因失血而铁损耗大;用高铜饲料喂猪,而未补充铁,铜干扰铁的吸收;用棉籽饼或尿素作蛋白质补充物,又未给动物补充铁,如关禁饲养,无法从食物以外的途径获得铁,即可引起继发性缺铁。
有人认为在生后头几个星期内死亡的仔猪,有30%属于缺铁性贫血;初生仔猪并不贫血,但因体内贮存铁较少(约50mg),仔猪每增重1kg需21mg铁,每天约需7~11mg铁,但仔猪每天从乳汁中仅能获得1~2mg铁。每天要动用6~l0mg贮存铁,只需1~2周贮铁即耗尽。因此,长得越快,贮铁消耗越快,发病也越快。黑毛仔猪更易患缺铁性贫血。有些猪场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达90%,用水泥地面圈舍饲养的仔猪,铁的唯一来源是母乳,最易发病,甚至造成大批死亡,或生活能力下降,经济损失很大。
关禁喂养的犊牛和羔羊,唯一食物源是奶或代乳品,其中铁含量较低。有资料说明,犊牛、羔羊食物中铁含量低于19ppm(干物质计),就可出现贫血。犊牛每天从牛乳内获得2~4mg铁,而4个月龄之内每天对铁的需要量为50mg,如不注意补充铁,就可出现缺铁性贫血。
笼养产蛋鸡如饲料中铁含量不足,亦可出现缺铁性贫血。每产一只蛋要有1mg铁转入蛋中,每周产6只蛋的鸡必须从饲料中多摄入6~7mg铁,才能弥补铁的消耗。
发病机理
幼年动物中除兔外,从母兽体内获得的铁量都很少。动物体内有一半以上的铁存在于血红蛋白中,以犬为例,血红蛋白铁占57%,肌红蛋白中铁占7%,肝脏、脾脏贮铁占10%,肌肉中铁占8%,骨骼占5%,其他器官仅占2%。每合成1g血红蛋白需铁3.5mg。铁还是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中心,三羧酸循环中有一半以上的酶中含有铁。当机体缺乏铁时,首先影响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及多种酶的合成和功能。体内铁一旦耗竭,最早表现是血清铁浓度下降,铁饱和度降低,肝、脾、肾中血铁黄蛋白(hemosiderin)中铁含量减少。随之血红蛋白浓度下降,血色指数降低。动物品种不同,血液指数下降的情况不尽一样。猪除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外,还有肌红蛋白含量减少和细胞色素C活性降低。犬仅有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而肌红蛋白和含铁酶的活性变化不明显。鸡最早表现为血红蛋白减少,然后才有肌红蛋白、肝脏细胞色素C和琥珀酰脱氢酶活性的变化。在猪、犊牛及大鼠,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降低。当血红蛋白降低25%以下,即为贫血。降低50%~60%将出现临床症状,如生长迟缓,可视粘膜淡染,易疲劳、易气喘,易受病原菌侵袭致病等。常因奔跑或激烈运动而突然死亡。
临床表现
幼畜缺铁的共同症状是贫血。可视粘膜微黄或淡白,懒动,疲劳,稍事运动即喘息不止,易受感染。
贫血:常表现为低染性、小细胞性贫血,并伴有骨髓红细胞系增生,肝、脾、肾中几乎没有血铁黄蛋白,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血清铁结合能力增加,铁饱和度降低。
血脂:缺铁的鸡、大鼠,血清甘油三脂、脂质浓度升高,血清和组织中脂蛋白脂酶活性下降。
肌红蛋白:幼犬、小猪、鸡和大鼠实验性铁缺乏时,心肌、膈肌的肌红蛋白浓度下降,骨骼肌尤甚。
含铁酶:缺铁的仔猪、犊牛体内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C下降、肌肉中细胞色素C可降至正常时的一半,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更多。
缺铁性贫血多发生于生后3~6周龄仔猪、犊牛和羔羊,各具临床特点。
仔猪铁缺乏症:仔猪7~21日龄发病率最高,特别是集约化饲养在全水泥地面及封闭式猪舍中,仔猪无法接触到含有铁的物质,如泥土、新鲜蔬菜等。也可发生于喂给高铜饲料的年龄较大的猪。发病前仔猪或者生长良好,或者生长缓慢,发病后采食量下降,通常有拉稀,但粪便颜色无异常。因为拉稀,仔猪生长进一步减慢。严重时呼吸困难,昏睡。运动时心搏加剧,可视粘膜淡染,甚至苍白。白色小猪粘膜淡黄,头部、前躯水肿,似乎较胖,但多数病猪消瘦,大肠杆菌感染率剧增,很易诱发仔猪白痢。有的猪还有链球菌感染性心包炎。如能耐过6~7周龄,开始采食后可逐渐恢复。初生仔猪血红蛋白浓度为80g/L,生后10天内可低至40~50g/L,属生理性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缺铁仔猪血红蛋白可降至20~40g/L,红细胞数从正常时的5~8×1012/L,降至3~4×1012/L,呈现典型的低染性小细胞性贫血。剖检可见心肌松弛,心包液增多,肺水肿,胸腹腔充满淡黄色清亮液体,血液稀薄如红墨水样,不易凝固。
犊牛、羔羊铁缺乏症:以母乳或牛乳为唯一食物来源,或受大量吸血性寄生虫侵袭时,犊牛、羔羊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红细胞数减少,呈低染性、小细胞性贫血,血清铁浓度从正常时的1.70mg/L降至0.67mg/L。
鸡缺铁性贫血:未见自发病例的报道,实验性铁缺乏症可表现为贫血。用大量棉籽饼代替豆饼时,则应给饲料中补充铁。
犬、猫铁缺乏症:多因感染了钩虫(hookworm)或因消化道对铁吸收不足而引起,单纯吮乳的幼崽亦可出现生理性贫血。随体重增长,血球比容可降至25%~30%。表现为小细胞低染性贫血,红细胞大小不均,骨髓早幼红细胞和中幼红细胞明显增多,而多染性红母细胞(poly chromatophilic staining normoblast)等晚幼红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消失。
诊断
本病诊断有赖于对流行病学调查及红细胞参数测定。主要依据于初生吮乳幼畜发病,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及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用铁剂治疗和预防效果明显。应注意与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相区别-后者常有血红蛋白尿和黄疸,而且发病年龄更早。猪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osis)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猪,红细胞内可见到寄生原虫。还应注意与其他因素缺乏,如缺铜、缺VB12和缺钴、缺乏叶酸等引起的贫血相区别。
防治
必须立足于给仔猪、犊牛等幼畜本身补铁,给母畜补充铁,则无论在妊娠期间,还是分娩以后,收效甚微。因为给母畜补铁既不能增加仔猪体内铁贮备,也不能使乳中铁明显增多。改善仔猪的饲养管理,让仔猪有机会接触垫草或泥土或灰尘,即使每猪每天仅食进几克普通泥土,也可有效地防止缺铁性贫血。每天供给几颗带泥的新鲜蔬菜,也可防止仔猪缺铁性贫血。口服或肌肉注射铁制剂,生后2~4天补充一次,10~14天再补充一次,用1~2ml葡聚糖铁(Iron dextran)内含铁100~200mg/ml,或山梨醇铁柠檬酸复合物,葡萄糖酸铁等,剂量为0.5~1.0g元素铁,每周一次,或者掺入含糖的饮水中,亦能有效地防治仔猪缺铁性贫血。有些针剂因对局部有刺激作用,宜作深部肌肉注射。
硫酸亚铁2.5g,氯化钴2.5g,硫酸铜1.0g,常水加至500~1000ml,混合后用纱布过滤,涂在母猪乳头上,或混于饮水中或掺入代乳料中,让仔猪自饮、自食,对大群猪场较适用。
每天给予1.8%的硫酸亚铁4ml、或给予300mg正磷酸铁,连续7天。口服葡聚糖铁或乳糖铁,生后12h给予,每周一次,每次0.5~1.0g,可充分防止贫血。
国产右旋糖酶铁对防治仔猪贫血效果亦很好,生后第3天开始,用含200mg铁的右旋糖酐铁作深部肌肉注射,不仅可防止贫血,而且对体增重效果也比较好。
犊牛所饮的乳中适当增加硫酸亚铁,或随群放牧,可获得较多的铁,能防止缺铁性贫血。
为了防止亚临床缺铁,饲料中应含240mg/kg铁,但是,母猪怀孕期间缺乏VE和硒时,注射大剂量铁有明显的副作用,如呕吐、腹泻等,甚至在注射后1~2h急性中毒死亡,剖检表现骨骼肌严重变性。这是因为在缺乏VE或硒时,肌肉膜结构损伤,造成细胞外液中钾离子浓度剧增,心跳骤停。2日龄仔猪比8日龄仔猪对高铁制剂更敏感,可能与2日龄仔猪肾脏排泄功能尚不够完善有关。这种现象在先天性缺铁的犊牛、羔羊、马驹中均存在,应警惕。仔猪应尽可能提前开食,二周龄即可试补料,犊牛饲料中应含25~30mg/kg可溶性铁,否则,犊牛饮乳量将迅速下降,并发展为贫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