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一个多月来,猪价的下跌趋势已十分明显,不少主产地的猪价与前期最高价对比已下跌20%。由于饲料成本和其它成本的大幅上升,养猪的利润空间已越来越狭窄。猪农们盼望的秋季季节性上涨虽然仍然存在,但即使猪价略有上涨,也决无带来利润上涨的可能。
因为养猪利润不能单纯以猪价高低的绝对值来衡量,还应该考虑总成本的增减因素。用最直观的传统方法即猪粮比价来计算盈亏平衡点已不再适合目前养猪行业利润分析的现实,因为作为养猪总成本主要构成要素的粮食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价格没有“跑赢大盘”,以至于在养猪总成本中的占比降低,如果仍然简单地以原来的猪粮比价做主要参照来计算利润将严重脱离实际。 成本增加对养猪业的压力越来越大 先从饲料角度上来看,近期粮价虽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但比起其它原料的上涨速度来真可谓小巫见大巫。粮价与去年同期相比只上涨了约40%,但做为主要原料的植物蛋白原料上涨了100%以上,预混合料中占比最多的成分磷酸氢钙上涨三倍以上;其它辅助原料如维生素、矿物质等都有较大幅度的上涨。 原料的上涨首先给饲料行业造成很大压力:销量萎缩难以摊薄单位生产成本,率先或过渡提价又会影响销量甚至失去市场,所以各生产厂家涨价时都格外小心,谁也不敢一步到位,只能逐渐加码。有实力的厂家可以靠前期库存低价原料维持一段时间,而有些厂家不得不寻求价格较低的原料做替代品以延长涨价节奏,这样就降低了饲料质量。 目前饲料价格总水平同比已经上涨70%左右。不管是饲料涨价还是偷工减料,后果都会传导到养猪生产这一环节,所以猪农都是最终的买单者。 人工成本也差不多增加了一倍,2007年前普通饲养员月薪一般为600~800元,现在多数都在1200元以上,而且要找到合适的工人比以前更加困难。 另外,保健费用也在增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近年疫病的广泛流行大幅度增加了用药量,二是兽药价格从去年到现在,平均涨幅亦在30%以上。笔者作为养猪第一线的行业人员体会最深,根据生产记录分析,前些年每头猪的全程药费(包括保健药物、疫苗、消毒剂)支出只有8~10元,增加到现在的40元以上,也就是增加了4倍还多。 其它成本的增加亦不可忽视,如水电费、设备损耗维修费、原料及产品的运输费用等等,尤其是疫病风险成本(疫病死亡和对生长影响的成本分摊)的增加更不可估量。 成本的大幅攀升,对猪农的压力越来越大,即使猪价不下跌也大大挤压了养猪的利润空间,现在价格下跌,不更是雪上加霜了吗? 成本不断上涨,为什么价格还会下跌呢?这就是因为供求关系出现了变化。供求关系是由产品数量和消费量两个方面构成的与猪价互为因果的关系,产品数量和消费量都不是常量,而且两者都没有绝对的合理量,在其它因素的参与下共同对猪价产生影响,这就有了猪价的波动。 供求关系的变化对猪价的影响 一、供应方面 自2007年以来,虽然在政府对养猪补贴政策的刺激下,规模猪场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尚不足以补充散户退出的空缺。加之年初南方冻灾的损失(据统计在400万头左右)以及四川地震损失(约300百万头左右,估计全省猪肉产量将减少70万吨),所以预计全国全年实际出栏数量最多与去年持平。上半年虽然饲养总量降低,但是猪农受高猪价剌激作用的影响,以及为了摊薄高价购进的仔猪对育肥期单位增重成本的增加,出栏体重普遍增加,因此猪肉的实际供应量有所增加。 我国政府从6月1日起对进口肉类关税降低50%,在一定程度下也影响猪价走低。去年我国猪肉进口量是8.6万吨,据称今年前四个月已是去年全年进口量的两倍以上,下半年在关税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猪肉进口更可能大幅增加。但随着国际农产品价格的不断攀升,以及国内生猪价格的下降,价差因素也会抑制进口数量。而且根据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冻肉在市场上是不受欢迎的,所以进口肉类实际主要用于肉类加工,以及对大型宾馆、学校单位的供应。虽然数量有限,但“蝴蝶效应”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二、消费方面 供应方面没有出现大的变动,所以问题主要出现在消费环节上。我们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市场消费量不断萎缩,这是猪价走低的主要原因。消费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国家不断紧缩经济,老百姓的口袋越来越空虚,虽然还没到中国老百姓真的吃不起肉的程度,但是在中国,因为目前还没有完备的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制度,所以人们对经济紧缩十分敏感,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捂紧自已的口袋,这是经济大环境对猪价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