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能人驯养野猪闯出致富路
  • 发布时间:2008-10-17 12:01:02 来源:中华香猪网-香猪|斑马小香猪|黄金猪|黑白猪|小山猪|麝香猪|从江香猪|藏雪香猪|环江香猪信息中心
  •  俗话说,“有女不嫁养猪郎”,可是有这样一个妇女自己却做了猪倌;有句话叫“人怕出名猪怕壮”,可她不但把猪养壮了还准备把自己的名字注册成商标;还有句俗话,“稻田里盖猪圈———肥水不留外人田”可是她却把自己的猪送到别人的猪圈去,要肥一起肥,要富一起富。 

        真的有这么奇怪的事?有!这个妇女就是邕宁县蒲庙良勇村的李冬兰;养的猪也不是普通的猪,而是野猪! 

        大胆尝试驯养野猪 

        “这黄色的灯是灭蚊灯,专门用来吸引蚊虫让野猪能睡个好觉的。”“这是野猪早上吃的‘点心’———畜牧一号,猪吃了能增加蛋白质,提高瘦肉量。”“这是野猪的‘后花园’———猪吃饱了就来这里散步,既提高瘦肉含量又能保持猪的野味。”第一次见到李冬兰是在她家的野猪养殖场,初次“聆听”她的“养猪经”还以为她是畜牧研究所的专家。 

        要知道,李冬兰仅仅有中学文化,后来自学野猪养殖技术,水平高得可以到各个养殖场“讲学”。据县委副书记郑国健说,“许多农业大学毕业的技术员给农民解答疑难的水平都没有李冬兰厉害。” 

        李冬兰养殖野猪纯属一次偶然发现。1993年中秋节,李冬兰经过南宁一家农贸市场,发现不远处围着一大群人,挤进去一看,原来是两个村民捉到一头野猪,这家伙毛发坚硬,眼睛透着凶光。这稀罕的怪物,吊起很多人的胃口,一大群人竞相购买,从800元起价,最后竟以2000元成交。“50多公斤的野猪,竟比一头水牛还值钱?!”李冬兰吃了一惊。 

        回家路上,李冬兰开始琢磨:能不能将野猪训练后进行改良?对养殖有一定研究的李冬兰分析,野猪贵就贵在“野”,如果猪种不正,就很难卖出好价格,养野猪应该是一条很好的发财道路!别人一听李冬兰要养野猪,都笑她说,“从来都没有听说野猪也能养的,李冬兰你能养得活吗?”李冬兰不服气地说,“老虎都能养,野猪咋就不能养啦?别人能养活,我李冬兰也能养活;别人不能养活,并不能说我李冬兰不能养活。” 

        要驯养野猪,就一定要找到正宗的种源。说干就干,李冬兰开始了艰难的“寻猪”历程。她先在区内寻找,找了很久没有找到,后来自己也登广告寻找野猪种苗。他的丈夫告诉记者,有一次,有个南宁人说自己有野猪种苗,要求李冬兰带上万元去“购买”。李冬兰去了,那人企图把她往偏僻的地方引去,幸亏她及时觉察,不然“连命也没有了”。 

        一次李冬兰听说江西省一农户在大山里抓到了几头野猪,她立即打电话与该农户联系,并千里迢迢跑到江西看野猪,最后花了3000元将两头40多公斤的野猪买了回来。但是,李冬兰带回家后不到3天,两头野猪便野性大发,越过两米高的围墙逃走了。几千元的辛苦钱,李冬兰算是交了学费。 

        即便如此,也丝毫不能改变李冬兰驯养野猪的初衷。一年后,李冬兰终于从外地买回了4头还没断奶的小野猪。她的丈夫说,“李冬兰照顾小野猪仔比照顾自己的儿子还亲,用纸箱装住小猪放在床边,小猪稍微有什么动静她就咕咚爬起来照料。”再一年后,李冬兰将长成的4头野猪的其中两头卖给了广东老板,售价为2万元,净赚了1万多元。 

        初次尝到甜头的李冬兰决定扩大养殖规模,她想到了杂交繁殖野猪。于是,李冬兰又踏上了一条不断探索的艰难之路。 

        第一次,李冬兰找的是一头瘦肉型的长白猪做种,但配种后生出来的小猪毛色花白,虽然肉质鲜美但皮毛相差太远,别人不相信是野猪。而标准的幼野猪,毛色是棕色条纹,形状像西瓜皮,滑顺、柔软、泛着光亮。李冬兰这一次没有成功。此后,巴马香猪、环江香猪、钦州的黑猪、桂林的东山猪都被李冬兰拿来试验过,但生下的野猪不是皮毛不像,就是肉质不鲜。最后李冬兰向县里的畜牧专家咨询,得知通过“借腹生子”的办法可以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即找美国“杜洛克”母猪与野公猪配种,产下的母猪再与其他的野公猪配种。 

        李冬兰找到了广西水产畜牧所,毅然以1500元/头的价格买回了3头“杜洛克”母猪。但由于疾病的防疫工作没有做到家,不久两头母猪就死了。惟一的一头“杜洛克”母猪生出的猪仔,脸长嘴巴尖、蹄黑耳朵细,毛皮与天然的野猪幼仔没有两样,肉质也像正宗的野猪肉一样美。终于成功了!过后,李冬兰大胆地从另一个养猪场以900元/头的价格购入38头“杜洛克”母猪、2头野公猪进行繁殖。到2001年8月,产出幼猪仔100多头,分两批卖出80头,价格为44元/公斤,收入3万多元。 

        规模养殖开发市场 

        记者在采访李冬兰时,发现她经常提及到“市场”、“品牌”和“规模”等词语。她说,“我准备把我的名字注册成商标,有人曾给我作过评估,‘李冬兰’3个字值得一百万元。” 

        李冬兰从一个养殖户到一个充满市场意识的野猪老板,也是和她“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探索和虚心学习分不开的。在李冬兰家,她向记者展示了她的“宝典”———数本养殖剪报。李冬兰说,她订有几十种科学养殖报刊,几乎全国各地的都有,每年的报刊征订费就达数千元。 

        野猪刚繁殖成功时,南宁还没有市场,价位也不很理想,野猪往哪里销售很成问题。这时李冬兰通过报纸了解到,广州的野猪价格非常高,于是她带着两头野猪去了广州。她在广州的一个农贸市场租了个小小的摊位展销野猪,果然很受市场欢迎,订单接踵而来,李冬兰兴奋得一边数钱一边打电话叫丈夫托运野猪到广州来。 

        不久李冬兰发现,由于养殖规模小,每次只运几头野猪到广东成本很高,要想减少成本就得大规模养殖。这时李冬兰想到了家乡里贫穷的父老乡亲们。对!也教会他们一起养殖野猪,要富一起富。刚开始乡亲们也不敢养殖野猪,认为养野猪技术高,长成后不懂销路如何。李冬兰清楚乡亲们的担忧后,决定对乡亲们多宣传教育,无偿提供科学指导,并且担保以一定的价钱保证收购养成野猪,解决乡亲们销售的后顾之忧。从此李冬兰的养殖场也变成了一个种苗供应、技术服务、销售服务结合的“公司”。这个“公司”+“养殖户”的形式很快就实现了野猪的规模养殖。不仅李冬兰自己取得了经济效益,同时也让乡亲们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与李冬兰同村的李盛景没有养殖野猪之前,靠种田、打工一年的收入才是2000元到3000元之间,家里有7口人,生活非常困难,4个孩子面临着辍学。李冬兰找到他,说:“我送野猪种苗给你,教你养,帮你销,准行。”一年后李盛景的野猪养成功了,收入达每年8000到10000元,贫困的生活得到改变,孩子们也能够安心上学了。 

        李冬兰并不满足眼前获得的成绩,她还要把野猪养殖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于是,她开始到山东、上海、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考察野猪市场,并吸取这些地方养殖的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回来后,一系列大胆的发展计划在她的脑海里形成:租一个山头建立新的特种养殖场,进行山头野猪仿生养殖,扩大养殖规模,提高野猪瘦肉质量;在带动周边群众养殖的同时,发展法国郎德鹅养殖,多样化经营;与食品公司达成深加工协议,拓宽销售渠道,力争把产品打进超市;把一些优良的小猪开发为宠物猪,综合利用野猪的皮毛,不断开发野猪的利用价值。 

        李冬兰的野猪养殖不断壮大,不但遍及邕宁的其他乡镇,玉林、宁明等地的群众也养起了李冬兰的野猪。如今,李冬兰又和一个山庄洽谈建立一个“野猪场”供游客打猎;准备在良风江公园开一个以野猪为主题的饭馆,集旅游、餐饮和娱乐为一体;着手开发南宁市场,把野猪销售到各大宾馆酒楼。南宁金禾宫的厨师告诉记者,一桌野猪宴的价格高达上千元,但还供不应求。 

        致富不忘众乡亲 

        李冬兰在致力于发展特种养殖发家致富的同时,在思想上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996年8月,李冬兰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常说:“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使更多的农户掌握野猪养殖技术,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李冬兰经常送技术上门,为农户跟踪服务,帮助农户销售野猪,解决销售难题。养殖户李盛景说,“李冬兰照顾我养的野猪比我自己还勤快,有时候我不在家她也来到我家猪栏里了解情况。她知道我们担心养野猪卖不出去,便把我们的野猪都包销了。”目前,仅李冬兰所在的良勇村16个自然坡,驯养野猪的农户就有104户。 

        一直以来,李冬兰都很热心集体工作,经常扶贫济困,成为党员之后她更加自觉地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良勇村里60多岁的李善兴老人患了风湿症没有钱治疗,李冬兰知道情况后给予了扶持,联系医生给他治疗。每逢过节或圩日,她都叮嘱丈夫给老人送钱送物,并把他家列入重点帮扶对象。李冬兰还非常热心党务工作,自从她担任那晓坡党支部书记以来,发展了3名新党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7名,为良勇村党组织注入新鲜的血液。 

        邕宁县县委副书记郑国健说:“李冬兰是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但她能解放思想,冲破旧观念。同时牢记党的宗旨,在自己富裕的同时不忘扶贫济困,帮助群众共同富裕。这点是很不平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