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耳病的概述及防控
  • 发布时间:2008-10-17 21:34:05 来源:中华香猪网-香猪|斑马小香猪|黄金猪|黑白猪|小山猪|麝香猪|从江香猪|藏雪香猪|环江香猪信息中心
  • 1987年在美国首先报道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蓝耳病,1989-1990年在亚洲开始流行。多年来,蓝耳病作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PRDC)的主要病原之一,一直受到集约化猪场和规模化猪场管理者的关注,但对于一般养殖户和散养户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受2006年来我国发生的疫情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高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治疗效果不佳、饲料报酬率降低、母猪繁殖率障碍、生长速度下降以及猪群整体的均匀度下降等,使养猪生产蒙受严重损失),蓝耳病对养猪业的危害及其防控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阐述蓝耳病的传播途径﹑发病特征﹑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为猪场有效控制此病提供参考意见。

      一 ﹑蓝耳病的传播途径

      关于蓝耳病的传播途径,一直以来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1.专家们对于蓝耳病随空气传播这一传播途径还存在不同意见,有待进一步研究;2.认为吸血昆虫(主要是蚊子)传播此病的可能性小;3.运输工具也是其传播途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4.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猪与猪之间的相互传播,包括母仔垂直传播和同一批猪群之间的平行传播。在同一猪群中,蓝耳病毒存在持续感染情况,病毒在猪群中生存、循环及再次传播,造成感染及未感染猪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尤其是引进带病毒血症的后备种猪与原猪群的平行和垂直传播为其主要传播途径;不同的猪群还可通过感染公猪精液传播。

      通过认识此病的传播途径,有助于我们广大养殖朋友有效地采取措施控制此病的流行与扩散。

      二﹑蓝耳病的发病特征与诊断

      对于确定猪群疾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必须找到病原,其次,必须有相应的临床症状,第三,必须有相应的病理变化。对蓝耳病的诊断,也应建立在其发病特征的基础之上,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诊断:

      (一)、生产性能指标的变化:

      管理规范、饲养正常的猪场,种猪的繁殖率和育肥猪的生长性能等各项指标应该是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只有当大的疫情发生前和发生过程中才会出现波动。蓝耳病急性爆发可引起猪繁殖及呼吸道症状,对猪场各生产性能指标影响巨大。猪场只有通过每月生产性能指标的分析,才能初步确定是否存在蓝耳病的干扰。清楚的认识猪场生产性能指标的变化,是控制此病的发生与流行的关键。要想通过生产性能指标的变化来预测疾病,猪场必须具备完整的生产记录资料,否则这项诊断就无从谈起。

      (二)、临床症状:

      繁殖障碍:初产母猪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或木乃伊(黑胎)等,死胎体长大于17 厘米,脐带有郁血现象;经产母猪表现为不发情、发情不正常或屡配不孕,滞后产,而流产和产死胎的大为减少;蓝耳病初感染阴性种猪群时,常表现为短时间内(约1个月)“暴风式”的母猪流产现象。

      呼吸道症状:在猪群中常与其它病原交叉感染,表现为呼吸道疾病综合症(PRDC)。猪只感染蓝耳病毒后2-4周出现呼吸障碍症状,发病率可达20-80%。断奶仔猪感染后出现典型的呼吸困难(腹式呼吸表现非常明显)、生长缓慢,日龄越小呼吸道疾病越严重,死亡率也越高;有些猪场可见哺乳仔猪出现严重呼吸困难(腹式呼吸)、发热、关节肿大、跛行、眼睑肿、有多量眼屎。

      本次“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特征:本次有以下特征:怀孕母猪大批流产、死胎、早产、产弱仔,怀孕母猪流产率达30%,严重的可达70%,甚至80%;哺乳母猪严重缺奶,甚至无奶汁。乳猪:其发病死亡率随日龄的加大而下降,10日龄以内死亡率为 80%~100%;10日龄以上一般为20%~50%。生长猪和育肥猪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但在本次疫病中,肥猪发病率高,症状严重,死亡率较高。种公猪症状轻微,只表现咳嗽、昏睡、厌食,精液品质明显下降。本次“高致病性蓝耳病”的重要临床特征:猪出现结膜炎,眼睑和结膜水肿,个别出现球结膜水肿,目光阴森。

      (三)、主要病理变化:

      间质性肺炎、呈褐红色花斑状、气管和支气管内有大量泡沫或粘稠的粘液,肾盂肾炎,淋巴结水肿、褐色肿大,心包和胸腔积液(清亮)。

      (四)、实验室检测:采样检测样品中蓝耳病病毒

      1. 取血样、淋巴结、肺和呼吸道分泌物送检;

      2. 动物模型试验。

      三﹑2006年“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爆发因素分析:2006年夏秋开始以来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疫病并造成严重损失有五大原因:(一)、江西部分地市在疫情爆发之初,部分养殖户将发病猪乱扔河水中或者卖到市场,导致疫情扩散。特别是7月初,南昌牲猪交易市场病猪只卖1-2元/斤,外地部分贪便宜的贩猪户购入了大量的发病猪,导致了我国多省市的部分县市疫病流行。(二)、猪舍设计不合理、通风不良,空气中氨气浓度高,呼吸道损害,抗病力下降,造成继发感染。(三)、霉菌和霉菌毒素的影响,导致抗病力下降。(四)、高温因素导致死亡率高。高温地区由于没有通风导致高温潮湿,病菌繁殖,使得疫情更趋严重;缺水或水管在阳光中暴晒,水温高引起缺水,部分猪出现猪休克、肺水肿死亡。(五)、胡乱用药,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导致中毒.乱接种疫苗,有的是猪瘟蓝耳伪狂一起同时接种.最后加重死亡。

      四、蓝耳病的监控

      猪场通过对蓝耳病进行进行适时正确的诊断,来制定基本的健康监控措施非常重要。及时检测猪场蓝耳病的抗体水平、确定蓝耳病病毒的循环传播水平和时间,采取措施实施有效控制。具体监控方法:
    1. 猪场管理人员应跟踪猪场各方面生产性能指标的变化,对可疑临床病例做剖检诊断及实验室检测蓝耳病病毒,及时做出诊断。
    2. 对猪群实行蓝耳病毒血清学检验,尤其是对后备种猪的检测,观察分析其抗体水平。
    3. 结合生产实际,猪场当蓝耳病抗体水平处于不稳定阶段或抗体水平处于临界值之下时,正是生产问题最突出之时,应该及时进行有效控制(如接种蓝耳灭活疫苗,来增强抗PRRSV的能力)。五﹑2007年“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日常管理,减少和消除各种致病因素:
      1. 建立合理的猪群流动制度及相关管理;
      2. 设立病猪隔离舍;
      3. 淘汰病猪,以避免感染猪只与健康猪群之间的接触传播;
      4. 加强后备种猪管理,对新引进的后备种猪实行“闭群管理”,隔离并使后备种猪适应新环境.
      5. 不要将流产母猪的胎盘喂给其它猪吃;
      6. 仔猪在出生24小时内实施寄养;
      7. 及时清除病、弱仔猪;
      8. 对分娩舍及保育舍执行严格的“全进全出”管理;
      9. 注射时每头猪更换一次针头.
      10. 夏季应严防中暑、猪热应激综合症、注意霉变饲料中毒、做好常规预防保健工作,减少疾病的发生。
      11. 冬春严寒季节,搞好防寒保暖与通风。
      12. 非自繁自养猪场尤其要加强管理,重点是保健预防“贩运仔猪腹泻综合症”,打好猪瘟等疫苗。
      13. 发生疫情的地区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1)严格实施隔离封锁;
      (2)严格猪舍、场地及用具的消毒和搞好杀虫灭鼠工作;
      (3)对病死猪及污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4)强化猪瘟、蓝耳病的免疫;
      (5)建立猪场发生疫情的紧急处置预案。

      (二)、做好“蓝耳病”免疫接种,提高机体的特异性抗病力:

      围绕“蓝耳病”开展疫苗免疫接种工作,重点是选择好的疫苗,搞好免疫接种,防止疫苗免疫失败,增强免疫效果。
    对于蓝耳病的免疫,目前大家还存在有不同的意见。到底应不应该注射疫苗?在疫苗的选择上是应用弱毒苗还是灭活苗?什么时期免疫效果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认为不应该一概而论,应该分具体的情况具体对待。
    对蓝耳病疫苗的认识:蓝耳病疫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灭活苗(死苗),另一种是弱毒苗(活苗)。到底哪种效果好?应该在何时注射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呢?

      弱毒苗(活苗)的优点:当所使用疫苗的基因序列与某一群体存在的PRRS病毒基因序列相似性达到70%~80%时,疫苗能有效刺激机体产生大量抗体,而产生有效的保护作用。

      弱毒苗(活苗)缺点:当所使用疫苗的基因序列与某一群体存在的PRRS病毒基因序列相似性不大时,把它注射入体内的效果与感染野毒没有多大差别,如果我们所使用的疫苗的基因序列与我们本场存在的PRRS病毒基因序列不同时,则意味着可能会有一场新的蓝耳病到来,这时应相当慎重。

      灭活苗(死苗)的优点::灭活苗在使用上是比较安全的,也可以诱导一定的抗体产生而对猪只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灭活苗(死苗)的缺点:诱导有效免疫力的能力比较差。

      这就是这两种疫苗的不同之处,了解到它们的优缺点后,我们在生产实践中就要注意扬长避短,要根据每个猪场不同的情况来选择使用疫苗。
    由于灭活苗的安全性大大高于弱毒苗,而且不存在散毒的危险,然而再好的灭活苗的效果也不能和弱毒苗相比较。所以我们在选择使用蓝耳病疫苗时,应该对于种猪和阴性场应该选用灭活苗,而阳性场为了净化蓝耳病最好选用免疫效果好的弱毒疫苗。

      现在大家对“高热病”很敏感,所以就在猪身上大量的使用疫苗和药物,防止它发病,其实这是很不正确的。每种疫苗和药物对机体都有副作用,一定要根据场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疫苗种类和药物,不能盲目的注射疫苗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如长期使用抗生素,细菌产生了耐药性,那么长期大量使用疫苗的后果也会产生“抗苗性”;细菌和病毒在疫苗的选择压力下,通过自然选择,巧妙改装,最终还是成为威胁目前养猪业的强者。所以,我们必须记住:疫苗和药物的使用一样,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暂时控制疾病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并不是养猪业生产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使用疫苗时,我们一定要讲究策略,要因地制宜,因场制宜,因时制宜,还要因猪(群)制宜。

      同时我们要一定注意保障疫苗免疫效果,防止疫苗免疫失败,并进一步强化疫苗免疫效果。推荐方法:在蓝耳病疫苗预防注射前后10天使用复合多维拌料饲喂.(注意保存,因为有些维生素很容易被破坏).
    另外,一定要加强对猪瘟的免疫接种,防止猪瘟疫情抬头。

      六﹑猪场的净化
      一般是采用免疫紊乱法先治疗控制蓝耳病,再从新安排免疫程序和药物保健方案进行净化。(李隆华个人观点)
    猪场具备很好的隔离条件,能执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的,能在闭群管理8-10个月后,或严格分胎次进行管理,以慢慢地实现蓝耳病的净化,但是同时也存在产生易感染猪群的风险。